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癩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癩風(中醫病名)
病名源流
癩風,又稱風癩,為古代中醫對麻風病的一種分類記載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。該書將皮膚瘡瘍類疾病歸於"風病諸候",其中對癩風的病因病機、傳變過程及治療原則有系統論述,成為後世醫家研究此疾的重要文獻基礎。
病因病機
核心病機
巢氏提出「冷熱交通」理論,認為本病根本在於:
- 陰陽失調:五臟寒熱之氣交爭不通
- 虛風夾濕:正氣虛損招致外風,與內濕相搏
- 蟲蝕為患:病理產物化生蟲毒,侵蝕組織
致病因素
- 勞傷過度
- 體力勞作耗氣傷血
- 房事不節損及腎精
- 飲食失宜
- 穢濁不潔之物入胃
- 肥甘厚味釀生濕熱
- 腠理疏漏
- 毛孔開泄時外邪乘虛
- 風寒濕熱雜至內侵
病理演變
病位傳變
依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,其發展可分三階段:
- 初犯五臟:邪氣先客於肝心脾肺腎,致氣機紊亂
- 深入骨髓:沿經脈透入骨空,損傷精髓
- 外發皮肉:蟲毒上泛,腐蝕筋肉皮膚
病勢特點
- 急發者:邪盛正未虛,症狀驟現
- 緩發者:正邪交爭,病情潛進
臨床特徵
典型表現
- 皮膚損害
- 斑疹疊起如癩
- 皮肉潰爛流污
- 筋骨病變
- 肢節攣急
- 指趾脫落
- 全身症狀
- 寒熱交作
- 體氣臭穢
蟲證特點
巢氏特別強調「穢雜肉蟲生」,指出:
- 蟲因寒熱極化而生
- 蟲毒噬蝕五臟組織
- 蟲動則症狀加劇
治療原則
驅蟲為先
《諸病源候論》主張首用雷丸等藥:
- 雷丸:苦寒殺蟲,專消臟腑積蟲
- 散劑:取其輕清,透達經絡蟲巢
後續調治
歷代醫家補充發展出:
- 祛風解毒:選用苦參、白花蛇等
- 調和寒熱:黃連、乾薑寒熱並用
- 扶正固本:人參、當歸補益氣血
與相關病證鑑別
風癩與癩風
同書另載「風癩」病名,二者區別在於:
- 癩風:強調蟲毒致病,病位較深
- 風癩:偏重風邪為患,病在肌表
與大風比較
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
- 大風:泛指各類麻風
- 癩風:特指蟲蝕型麻風
理論發展
宋代《聖濟總錄》補充:
- 將癩風歸於「諸風門」
- 提出「毒風入絡」新解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發展:
- 強調「瘀毒生蟲」理論
- 創立活血驅蟲法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