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癩頭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癩頭瘡
癩頭瘡,又稱「白禿瘡」,為頭皮癬疾之一,屬中醫外科常見病證。此病名見載於清代醫家鄒坤所著《外科真詮》卷上,歸屬「禿瘡」範疇,以頭皮局部脫髮、結痂、瘙癢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癩頭瘡多因風熱濕毒外襲,或脾胃濕熱內蘊,上蒸頭皮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濕熱鬱結」,濕性黏滯,熱性炎上,二者相搏於肌表,阻滯經絡氣血,久而化毒,腐蝕髮根,遂致毛髮脫落、瘡痂疊生。此外,若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體虛,衛外不固,亦易受外邪侵擾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
癩頭瘡初起可見頭皮局部紅斑丘疹,漸成灰白色鱗屑,邊緣清晰,患處毛髮乾枯易折,根部附有白鞘(中醫稱「髮蛀」),搔抓後可流滋水或膿血。隨病情發展,瘡面擴大,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禿斑,表面覆蓋黃痂,剝離後可見潮紅糜爛。若濕毒熾盛,可伴隨頭皮灼熱疼痛,甚則蔓延至全頭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濕毒證:頭皮紅腫瘙癢,痂皮薄而色黃,滲出黏稠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脾胃濕熱證:瘡面糜爛流滋,痂厚色褐,口苦黏膩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血虛風燥證:病程日久,痂皮乾燥皸裂,毛髮稀疏,舌淡苔少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癩頭瘡以「清熱解毒、祛濕殺蟲」為主,外治與內服並重。
- 內治:風熱濕毒證常用 消風散 加減;脾胃濕熱證選 萆薢滲濕湯 合 黃連解毒湯;血虛風燥證則以 四物湯 配合 祛風潤燥藥。
- 外治:傳統多用 雄黃膏、 硫黃軟膏 塗敷患處,或以 苦參湯 煎水外洗,以解毒斂瘡。
古籍論述
《外科真詮》指出:「白禿瘡,俗名癩頭,由風熱濕邪結於皮毛,蟲蝕髮根而成。」另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亦載:「此證初生白痂,搔癢難忍,日久延開,髮焦脫落。」均強調其與風濕蟲毒相關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癩頭瘡與西醫「頭癬」(如白癬、黃癬)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與氣血調和,透過祛邪扶正以達根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