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小便不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小便不通
產後小便不通,又稱產後尿閉,乃婦科常見病證,指產婦分娩後出現排尿困難,甚則小便點滴不出,伴小腹脹急疼痛,坐臥不安之症。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產後尿瀦留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四,歷代醫家多有論述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產後小便不通之病因病機主要與氣血虧虛、臟腑功能失調相關:
- 脾肺氣虛:素體虛弱之婦,產時用力過度傷氣,或產程過長,或產後失血過多,致氣隨血耗。脾主運化水濕,肺主通調水道,脾肺氣虛則水液代謝失常,不能下輸膀胱,故見小便不通。
- 腎陽不足:先天稟賦不足,復因分娩損傷腎氣,致腎陽虛衰。腎主水,司二便,腎陽不足則氣化無權,水液停聚膀胱而不得出。
- 肝氣鬱結:產後情志不遂,恚怒傷肝,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。肝經循行過少腹,肝鬱則影響膀胱氣化,清濁升降失司,水道不利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論治
脾肺氣虛證
- 主症:小便不利,小腹脹急,精神萎靡,言語無力
- 舌脈:舌質淡,脈虛弱
- 治法:補益脾肺,通利水道
- 方藥:補氣通脬飲(黃耆、麥冬、通草等)為主方,可酌加黨參、白朮以增強健脾益氣之功
腎陽不足證
- 主症:小便不通,小腹脹滿而痛,腰部酸脹,面色晦暗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遲
- 治法: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
- 方藥:金匱腎氣丸(附子、桂枝、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等)加減,可佐以車前子、澤瀉等利水之品
肝氣鬱滯證
- 主症:小便不通,小腹脹痛,精神抑郁,兩脅脹滿
- 舌脈:舌苔薄白,脈弦
- 治法:疏肝解鬱,通利水道
- 方藥:木通散(木通、滑石、葵子、檳榔等)為主,可酌加柴胡、香附等疏肝理氣之藥
其他療法
除內服湯藥外,傳統中醫尚有:
- 針灸療法:取關元、氣海、三陰交等穴,以補法或平補平瀉手法
- 外治法:可用蔥白搗爛敷臍,或以鹽炒熱布包熨小腹
- 導尿術:在必要時可配合現代醫學導尿措施以解急症
此症預後多屬良好,然若遷延不治,可能導致膀胱過度膨脹而損傷,甚則影響產後恢復。歷代醫家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、《傅青主女科》等對此均有詳盡論述,強調產後調護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