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蘭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蘭門穴

蘭門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明代《針灸大成》。其記載:「蘭門二穴:在曲泉兩旁各三寸脈中。治膀胱七疝,奔豚。」後世考證指出,「蘭門」實為「闌門」之誤寫,而「曲泉」應為「曲骨」之誤。正確定位應在任脈曲骨穴旁開三寸處,而非肝經曲泉穴上下三寸。

定位與取穴

蘭門穴位於下腹部,當曲骨穴(恥骨聯合上緣中點)旁開三寸處。此位置鄰近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交會區域,與衝脈、肝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主治功能

  1. 疝氣:中醫所稱「七疝」,包含寒疝、水疝、筋疝等,多因肝經氣滯、寒濕下注所致。刺激蘭門穴可疏肝理氣,緩解少腹墜脹疼痛。
  2. 奔豚氣:此症見氣從少腹上衝心胸,與肝腎氣逆相關。蘭門穴能調理下焦氣機,平衝降逆。
  3. 泌尿系統疾患:如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的小便不利、淋證,透過局部取穴可調節水道功能。

理論依據

蘭門穴雖屬經外奇穴,但其作用機制可從經絡理論解析:

  • 肝經絡陰器:足厥陰肝經循行過陰部,蘭門穴鄰近肝經,故能治疝氣、奔豚等肝經氣逆之症。
  • 衝脈之會:衝脈為「十二經之海」,起於胞中,蘭門所在區域與衝脈下段相應,可調節氣血上逆。

刺灸方法

傳統針灸以直刺0.5~1寸為宜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酸脹感傳至會陰或少腹為佳。艾灸亦可溫通局部氣血,適用於寒疝腹痛。

與「闌門」之辨

《針灸大成》誤載「蘭門」後,部分醫家誤將其定位於肝經曲泉穴上下三寸。然考證古籍與臨床實踐,當以曲骨旁開三寸為正,與「闌門」(位於小腸與大腸交接處)不同。闌門屬中焦氣機樞紐,而蘭門主下焦病證,二者名近而位異。

此穴雖少見於現代臨床,然於古代疝症治療中有其獨特價值,體現中醫「局部取穴」與「經絡辨證」結合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