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闌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闌門穴
經穴定位
闌門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針灸大全》,原述其位置「在曲骨兩旁各三寸」。後世醫家對其定位略有分歧:《類經圖翼》稱「在陰莖根兩旁各開三寸」;而《醫學綱目》則進一步明確為「恥骨下緣中點,陰莖根旁開二寸處」,此說為現代針灸學多所沿用。
穴位解剖
闌門穴位於下腹部,鄰近任脈與足厥陰肝經循行區域。局部解剖層次包括皮膚、皮下組織及腹直肌鞘等結構,深部為膀胱及小腸所居。其氣血運行與肝經、任脈密切相關,故能調節下焦氣機。
主治功能
闌門穴主要用於治療下焦濕熱及氣滯所致病症,包括:
- 疝氣偏墜:因肝經氣機不暢,寒濕下注所致陰囊腫痛。
- 陰汗濕癢:濕熱蘊結下焦,熏蒸肌膚而生。
- 陰囊紅腫:多因濕熱毒邪鬱滯,氣血壅塞而成。
此外,古籍亦載其可緩解小便淋瀝、少腹脹痛等症。
針刺與灸法
- 針刺法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局部酸脹感為度。
- 灸治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懸灸5-15分鐘,溫通下焦氣血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闌門穴所在乃肝經與任脈交會之區。肝主疏泄,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故刺激此穴可疏肝理氣、化濕散結,尤擅調治下焦濕熱瘀滯之證。其療效機制與調節經氣、疏通局部氣血密切相關。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伍關元、三陰交以增強溫腎化濕之效;若疝痛劇烈,可配太衝、大敦以疏肝止痛;陰囊濕疹者,加刺陰陵泉、血海以清利濕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