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邊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爛邊舌

病證名,指舌體邊緣出現潰爛或腐蝕之狀,屬中醫舌診範疇。此症多因脾經濕熱蘊結,上攻舌絡所致。脾主運化,若飲食不節或外感濕邪,導致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久則化熱,濕熱熏蒸於上,循經絡侵擾舌邊,遂見舌邊潰腐。

病機分析
濕性黏滯,熱性燔灼,濕熱相搏,纏滯舌絡,氣血受阻,局部失養,故見舌邊糜爛。臨床常伴見口黏膩、脘腹脹滿、小便黃赤、苔黃膩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
治法
清熱燥濕、健脾化濁為主,可選三仁湯加減。三仁湯出自《溫病條辨》,原治濕溫初起,方中杏仁宣肺氣以開上焦,白蔻仁芳香化濕以運中焦,薏苡仁淡滲利濕以通下焦,合滑石、通草等清利濕熱。若濕熱偏盛,可加黃連、黃芩以增清熱之力;若脾虛明顯,可佐白朮、茯苓以健脾滲濕。

相關辨證延伸

  1. 肝膽濕熱犯舌:若爛邊舌伴見口苦、脅痛,可考慮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瀉肝膽濕熱。
  2. 陰虛夾濕:舌邊潰爛而色紅少津,兼見午後潮熱,宜養陰化濕,方用甘露消毒丹合沙參麥冬湯化裁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「舌瘡」與濕熱相關,謂「舌病多屬心脾積熱」;《辨舌指南》亦載「舌邊腐蝕,濕熱熏蒸」之論,可資佐證。

此症需結合整體脈證細辨濕熱之輕重與兼夾,靈活施治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