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爛疔,病名。本病是一種發生於皮肉間容易腐爛之急性感染性疾患。十三丁之一。出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該疔多發於足部,由皮膚破損染毒或濕熱火毒蘊蒸肌膚而發。初起患處脹痛,且成暗紅色,迅速漫延成片,繼則出現「脹裂樣」疼痛,患肢可見水腫,有暗紅色分泌液的小水泡出現,潰後出現淡棕色漿水,皮肉腐爛,周圍轉為紫黑色,瘡面略呈凹形。重證可伴高熱頭痛,神昏譫語。治宜清熱解毒利濕,可用黃連解毒湯,犀角地黃湯,三妙丸合方加減。初起皮色見暗者,以玉露散外敷;如皮色呈紫黑者,可用蟾酥合劑或蟾酥餅塗敷患處。如腐去可以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蓋貼收口。若身熱不退,神昏,或見患處腐爛繼續漫延者,屬逆證,為毒邪走竄內攻。證治參見疔瘡走黃條。治宜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。本病類似氣壞性疽。
爛疔,又名爛瘡、爛疽。《外科正宗》云:“爛疔者,皮肉間腐爛之疾也。”《醫宗金鑒》云:“爛疔者,皮肉間腐爛之疾也,多發於足部,由皮膚破損染毒或濕熱火毒蘊蒸肌膚而發。”
爛疔的臨床表現為:患處脹痛,且成暗紅色,迅速漫延成片,繼則出現“脹裂樣”疼痛,患肢可見水腫,有暗紅色分泌液的小水泡出現,潰後出現淡棕色漿水,皮肉腐爛,周圍轉為紫黑色,瘡面略呈凹形。重證可伴高熱頭痛,神昏譫語。
爛疔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利濕,可用黃連解毒湯,犀角地黃湯,三妙丸合方加減。初起皮色見暗者,以玉露散外敷;如皮色呈紫黑者,可用蟾酥合劑或蟾酥餅塗敷患處。如腐去可以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蓋貼收口。若身熱不退,神昏,或見患處腐爛繼續漫延者,屬逆證,為毒邪走竄內攻。證治參見疔瘡走黃條。治宜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。本病類似氣壞性疽。
爛疔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若治療不當,可導致嚴重後果。因此,一旦發現患有爛疔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