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爛疔

病名
爛疔為中醫外科疾患之一,屬「十三丁」範疇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此症特徵為皮肉間急速腐爛,屬急性感染性疾病,多因外傷染毒,或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所致。其病勢兇猛,潰爛迅速,若失治誤治,恐致毒邪內攻,甚則危及性命。

病因病機
爛疔成因主要有二:

  1. 外傷染毒:皮膚破損後,接觸穢濁之氣或污物,毒邪乘虛侵入,蘊結肌絡。
  2. 濕熱火毒內蘊: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鬱久化火,火毒熾盛,外發肌膚。

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壅血瘀,熱盛肉腐」。濕熱火毒熾盛,阻滯經絡,氣血凝滯,故見局部腫脹疼痛;熱盛則肉腐,毒熾則血敗,遂致皮肉潰爛,分泌腥臭膿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:患處脹痛,皮色暗紅,迅速蔓延成片,周圍肌膚腫脹。
  • 中期:疼痛加劇,呈「脹裂樣」,並現暗紅色水泡,內含濁液;潰後流出淡棕色漿水,腐肉脫落,瘡面凹陷,邊緣呈紫黑色。
  • 重證:伴高熱頭痛、煩躁口渴,甚則神昏譵語,此為毒邪內攻之象,屬逆證。

鑑別診斷
爛疔需與「疔瘡走黃」及「丹毒」相辨:

  • 疔瘡走黃:多因疔毒走散入血,全身症狀更劇,神昏譫語明顯。
  • 丹毒:皮色鮮紅如丹,邊緣清晰,少見肌肉腐爛。

治療
內治
以清熱解毒、利濕涼血為原則,依證選方:

  1. 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:適用於熱毒熾盛,症見高熱、瘡色紫暗。
    • 主藥:黃連、黃芩、梔子(清三焦火毒)、水牛角(代犀角)、生地(涼血解毒)。
  2. 三妙丸加減:濕熱偏重者,加蒼朮、黃柏、牛膝以清利下焦濕熱。

外治
根據瘡面變化分階段處理:

  1. 初起皮色暗紅:外敷玉露散(芙蓉葉、凡士林調製),清熱消腫。
  2. 皮色紫黑:用蟾酥合劑蟾酥餅塗敷,解毒蝕腐。
  3. 腐肉已脫:以生肌散生肌玉紅膏收口,促進新肉生長。

預後與轉歸
若治療得當,熱退腫消,膿腐漸脫,則為順證;若身熱不退、神昏、瘡面持續擴散,為毒邪內陷,屬逆證,當急予中西醫結合救治。

現代醫學對應
本病類似於「氣性壞疽」,由厭氧菌感染所致,特徵為肌肉廣泛壞死,並產氣腫脹。中醫治療強調早期清解,配合外治祛腐生新,可輔助現代醫學控制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