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爛疔,又稱爛瘡、爛疽,是一種引起皮肉間腐爛的感染性疾患。多發於足部,常由皮膚破損染毒或濕熱火毒蘊蒸肌膚而引發。臨床症狀包括患處脹痛、暗紅色腫脹、水腫、小水泡、破潰後出現淡棕色漿水,隨後皮肉腐爛且周圍變為紫黑色,瘡面略呈凹形。嚴重情況下,可能伴有高熱、頭痛和神志不清。

治療爛疔的原則是清熱解毒、利濕,可使用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、三妙丸等中藥方劑。初期皮膚呈暗色者,可以外敷玉露散;皮膚呈紫黑色者,可以使用蟾酥合劑或蟾酥餅塗敷患處。如已潰爛可適量使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蓋貼收口。如果身體熱度不退、出現神志混亂,或患處腐爛繼續擴散,則屬於逆證,表示有毒邪內攻。治療可參考疔瘡走黃條的方劑選擇。綜閤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更為適宜。爛疔與氣壞性疽有相似之處。

爛疔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若治療不當,可能導致嚴重後果。因此,一旦發現患有爛疔,應儘早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