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小便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小便不利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千金翼方》卷七,指婦女分娩後出現排尿困難、尿量減少或排尿不暢之症。此症多因產後氣血耗傷,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水道不通,膀胱氣化不利所致。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及肝氣郁結有關,臨床須辨證施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脾氣虛
    產時勞傷氣血,或素體虛弱,肺脾之氣受損。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,二者氣虛則水液代謝失常,膀胱氣化無力,遂致小便不利。
  2. 腎虛氣化失司
    素體腎氣不足,復因分娩損傷腎元,腎陽虛衰,不能溫煦膀胱,化氣行水,故小便排出困難。
  3. 肝氣郁滯
    產後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,影響三焦水道通調,膀胱氣化受阻,而見小便不利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肺脾氣虛證

    • 主症:小便不利,伴神疲乏力、言語低微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苔薄、脈虛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肺脾,佐以行氣利水。
    • 方藥:補氣通脬飲(《女科輯要》方:黃芪、麥冬、通草)加減,可酌加黨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。
  2. 腎虛證

    • 主症:小便不利,腰膝酸軟,畏寒肢冷,健忘耳鳴,面色晦暗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。
    • 方藥: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方:乾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、桂枝、附子)加減,或選濟生腎氣丸以增強利水之效。
  3. 肝氣郁滯證

    • 主症:小便澀滯不暢,胸脅脹滿,煩躁易怒,舌紅苔薄黃,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理氣,通利水道。
    • 方藥:木通散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方:木通、滑石、葵子、檳榔、枳殼、甘草)加減,可佐柴胡、香附以增強疏肝之效。

外治法

  1. 灸法
    以食鹽填滿臍中,上置蔥白搗碎成餅,厚約一指,再以艾炷灸之,待熱氣透入腹內,患者覺灼熱難忍時止灸,可助膀胱氣化,通利小便。
  2. 穴位按壓
    按壓利尿穴(位於神闕與曲骨穴連線中點),或針灸關元、中極、三陰交等穴,以調暢氣機,促進排尿。

轉歸與關聯

若產後小便不利未及時調治,病情加重,可發展為「產後小便不通」,屬癃閉重症,需進一步辨證救治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及治法需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指導,不可自行套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