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募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募原
募原,又稱「膜原」,為中醫解剖組織名詞,泛指人體內膈膜或腸胃之外的脂膜組織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瘧論》所述:「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。」意指邪氣深入體內,不僅侵襲五臟,更可橫向擴散至募原,成為病邪伏藏、傳變的重要途徑。
募原的生理定位與功能
在中醫理論中,募原並非單一具體器官,而是介於臟腑與體表之間的膜系結構,分佈於胸腹膈膜、腸繫膜及周身脂膜之間。其生理功能主要體現於以下三方面:
- 屏障作用:募原位於半表半裏,既能護衛臟腑,又可阻遏外邪內侵,類似於《傷寒論》少陽病「邪在腠理」的層次。
- 氣血津液輸布之樞紐:作為三焦氣化通路的一部分,募原參與水穀精微的運化與代謝,若功能失調,易生痰濕、瘀血等病理產物。
- 病邪傳變的關鍵途徑:溫病學派尤重募原,如吳又可《溫疫論》指出,疫邪「自口鼻而入,伏於募原」,發為「邪伏膜原」證,表現為憎寒壯熱、胸膈痞滿等,需以達原飲類方藥透邪外解。
募原的病理意義
募原病變多與濕、熱、痰、瘀等邪氣膠結有關,臨床常見以下證型:
- 邪伏膜原:見於溫疫或濕溫病初期,邪鬱半表半裏,症見寒熱往來、舌苔厚膩如積粉。
- 痰濕阻滯募原:因氣機不暢,津液凝滯,可致胸腹脹悶、痰多黏稠,甚則形成癥瘕積聚。
- 瘀熱互結募原:多見於內傷雜病,如癲狂、瘧母(脾臟腫大)等,與氣血壅滯相關。
募原與相關理論的聯繫
- 與三焦的關係:募原屬三焦範疇,為「孤腑」之延伸,二者共司氣機升降與水道通調。
- 與少陽經的關聯:少陽為樞,主半表半裏,募原病證常從少陽論治,如小柴胡湯加減。
- 溫病學的應用:清代葉天士、薛生白等進一步發展募原理論,用於闡釋濕熱病「蒙上流下」的傳變特點。
綜言之,募原作為中醫特有的解剖與病理概念,既是生理結構,亦為病邪傳化的特殊場域,對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的辨治均有重要指導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