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喉疫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爛喉疫痧
爛喉疫痧,又稱「爛喉(疒丹)痧」,為中醫溫病學中之疫病名,屬外感熱病範疇,其臨床特徵以咽喉潰爛、肌膚發痧(疹)為主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猩紅熱」相類。此病多因時行疫毒侵襲,蘊結肺胃,上攻咽喉,外發肌表所致,具傳染性,好發於冬春之際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爛喉疫痧乃「疫癘之毒」從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氣分,熾盛於陽明。疫毒鬱而化火,上灼咽喉則見紅腫潰爛;外竄血絡則發為丹痧(皮膚瀰漫性紅疹)。若毒邪深重,可內陷營血,甚則耗傷陰液,引動肝風,出現神昏譫語、抽搐等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初起階段:惡寒發熱,頭痛身楚,咽喉紅腫疼痛,舌質紅、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數,屬邪在肺衛。
- 極期:高熱不退,咽喉腐爛潰膿,皮膚遍發細密紅疹(丹痧),疹色鮮紅如朱砂,壓之褪色,疹退後可有脫屑。舌絳起刺如「楊梅舌」,脈洪數,此為毒燔氣營之象。
- 恢復期:熱退疹消,咽喉腐爛漸癒,皮膚脫屑,口脣乾燥,舌紅少津,脈細數,屬餘毒未清、陰液耗傷之證。
證型辨治
中醫依病勢深淺分型論治,主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透痧」為法:
- 邪侵肺衛:宜辛涼透表,方用「解肌透痧湯」(《喉痧正義》)加減,含荊芥、蟬蛻、連翹等。
- 毒燔氣營:治當清氣涼營、瀉火解毒,選用「涼營清氣湯」(《丁甘仁醫案》),主含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石膏、黃連等。
- 陰傷餘熱:宜滋陰生津、清解餘毒,方取「清咽養營湯」(《疫喉淺論》),以西洋參、天冬、知母等益陰清熱。
與其他痧疹鑑別
爛喉疫痧需與「麻疹」、「風疹」等辨別:
- 麻疹:先見咳嗽、淚涕交加,口腔有「科氏斑」,疹出有序,無咽喉潰爛。
- 風疹:疹色淡紅,分布稀疏,熱勢輕微,咽喉症狀不顯。
此病名見載於清代溫病著作,如《疫痧草》、《喉痧正義》等,反映中醫對疫毒致病的深刻認識,其辨治體系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