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下物如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下物如缽
病名:出自《胎產秘書》,為產後陰道下脫之症,又稱「產後陰下脫」。其特徵為產後陰道或子宮組織下垂,甚則脫出體外,形如倒置之缽,故名「下物如缽」。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子宮脫垂」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重氣血失調與臟腑虛損之關聯。
病因病機:
- 氣虛下陷:產後元氣虧虛,中氣不足,無力固攝胞宮,致下脫。
- 腎氣虧損:素體腎虛,或產時傷及腎絡,腎主封藏之能失職,胞宮失於繫固。
- 產勞過度:產後過早勞力,或久站久蹲,氣血耗傷,加重下陷之勢。
- 濕熱下注:若兼感濕熱之邪,下焦氣機壅滯,可致脫垂組織腫痛潰爛。
證候表現:
- 輕者陰道鬆弛,自覺下墜,臥床可緩。
- 重者陰道或子宮脫出體外,狀如缽盂,摩擦則疼痛,甚則潰破流液。
- 伴氣短乏力、腰膝痠軟、小便頻數或失禁等虛象。
中醫辨證分型:
- 氣虛型:脫垂物色淡,勞累加重,面色晄白,舌淡脈弱。
- 腎虛型:腰脊痠冷,頭暈耳鳴,夜尿頻多,脈沉細。
- 濕熱型:脫出物紅腫潰瘍,分泌物黃臭,舌紅苔黃膩。
古籍論述: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產後陰脫」,主張補氣升提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強調補腎固脫,方如大補元煎。此症與「陰挺」「子宮脫垂」互參,然「下物如缽」更側重產後特定病機,需結合四診細辨虛實。
附:相關名詞
- 陰挺:泛指婦人陰中有物突出,包含子宮脫垂與陰道壁膨出。
- 產後陰脫:專指產後發病之下脫症,與「產後下物如缽」同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