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眶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爛眶眼

爛眶眼為中醫病證名,指目眶長期赤爛、糜爛不癒之症。此病名首見於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卷六,記載其治法以薄荷、荊芥、細辛等分為粗末,燃燒取煙燻眼,以達祛風清熱、解毒止癢之效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爛眶眼多因風熱濕邪外襲,或脾胃濕熱內蘊,上攻於目所致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易與熱邪相合,侵襲眼瞼;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則致局部赤爛流膿,纏綿難癒。此外,肝經鬱熱或血虛風燥,亦可導致目眶失養,久病成爛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目眶邊緣皮膚潮紅、糜爛,或見鱗屑結痂,時有滲液,伴瘙癢灼痛。病情遷延者,可致眼瞼緣變形,甚則睫毛脫落。

中醫治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煙燻療法:如《丹溪治法心要》所載,以薄荷、荊芥、細辛等辛散之品燃煙燻眼,取其祛風散熱、通竅止癢之功。
    • 洗眼方:可選用黃柏、苦參、白鮮皮等清熱燥濕藥煎湯外洗,以潔膚斂瘡。
  2. 內治法

    • 風熱偏盛: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,或防風通聖散
    • 濕熱蘊結: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三仁湯黃連解毒湯
    • 血虛風燥:治宜養血潤燥,方用四物湯加防風、白蒺藜。

古籍參考
除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外,《審視瑤函》亦提及「瞼弦赤爛」一證,與爛眶眼類似,強調內外兼治,並注重調理脾胃以杜濕熱之源。

此症雖以外障為顯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審因論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