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爛癧

爛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瘰癧之一類,特指發於陽明經部位(如頸側、頷下)之結核,其特徵為易於潰破而難以收斂,潰後瘡面腐爛,膿水淋漓,纏綿難愈。此病名見於清代《馮氏錦囊秘錄》,書中提及:「瘰癧者,手足少陽蘊熱積滯所致也。二經多氣少血,所以結核堅而不潰,延蔓串通。若陽明經則氣血多而潰矣,俗名爛癧。」

病因病機

爛癧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經絡氣血特性:陽明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)氣血俱盛,若熱毒蘊結於此,易化腐成膿,導致結核潰爛。相較之下,少陽經(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)多氣少血,結核多堅硬難潰。
  2. 痰火鬱結:因情志不遂、肝氣鬱滯,或外感風熱邪毒,致使痰火搏結於經絡,凝聚成核。
  3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陰液,虛火內灼,煉液為痰,痰火結聚而發為爛癧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結核生於頸側或頷下,形如豆粒,推之可動,皮色不變,微有脹痛。
  • 中期:結核逐漸增大,皮色轉紅,按之軟陷,伴隨發熱、口乾等陽明熱盛之象。
  • 後期:結核潰破,流出稀薄膿液,瘡口邊緣不整,久不斂合,甚則形成竇道或瘻管。

治療原則

爛癧之治,當分階段辨證施治:

  1. 未潰期:以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為主,常用方如消瘰丸(玄參、貝母、牡蠣)合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兼肝鬱氣滯,可佐柴胡疏肝散
  2. 已潰期:需托毒排膿、生肌斂瘡,內服托裡消毒散,外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  3. 陰虛火旺者: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二陳湯,以清虛熱而化痰結。

與其他瘰癧之鑑別

  • 瘰癧(少陽經):結核堅硬,成串如珠,潰後膿水清稀,夾有敗絮狀物,癒合緩慢。
  • 爛癧(陽明經):結核易潰,瘡面腐爛明顯,膿液黏稠,病程較短但難斂。

爛癧一病,雖以陽明經氣血旺盛為潰發之因,然其本多與痰火、氣鬱相關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內外並施,方可奏效。歷代醫家亦強調調理情志、飲食清淡,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