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沙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爛沙喉

病名:爛沙喉,又稱「喉關腫爛」,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指喉關內側黏膜出現腫脹、潰爛之症,多伴隨咽痛、吞咽困難等症狀。此病名形象描述喉部如沙石般粗糙潰爛的病態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餘邪未清:多因傷寒或溫病後期,表邪未盡,餘熱內蘊,邪毒結聚咽喉,灼傷黏膜,化腐成膿。
  2. 肺胃熱盛:過食辛辣炙煿,肺胃積熱上攻,燻灼喉關,致氣血壅滯,肉腐為爛。
  3. 陰虛火炎: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,虛火上炎,灼咽成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喉關紅腫潰爛,表面或有黃白腐膜,拭之易出血。
  • 咽痛劇烈,吞咽時加重,甚則放射至耳部。
  • 或伴發熱、口乾、口臭,舌紅苔黃膩,脈數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熱壅結證

    • 主症:喉爛初起,紅腫明顯,腐膜未成,伴惡風發熱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清咽利膈湯加減(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牛蒡子、薄荷、玄參)。
  2. 肺胃熱毒證

    • 主症:喉關潰爛深重,腐膜密布,高熱煩渴,便秘溲赤。
    • 治法:瀉火解毒,涼血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涼膈散黃連解毒湯(大黃、黃連、石膏、生地、丹皮)。
  3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喉爛反覆發作,瘡面淡紅,乾痛午後加重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潤喉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麥冬、赤芍)。

外治輔法

  • 吹藥:選用冰硼散錫類散吹喉,以清熱化腐。
  • 含漱:以銀花甘草湯煎汁漱口,解毒斂瘡。

古籍考據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喉關腐爛,多由熱毒上衝,治當清火解毒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亦載清咽利膈湯為喉科熱證要方,強調瀉火與透邪並重。

爛沙喉之辨治,需分虛實,實者重在清解,虛者貴在滋養,兼顧局部腐潰與整體病機,方能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