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爛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爛腿(臁瘡)中醫詳解
爛腿,又稱臁瘡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王維德《外科全生集》,專指發生於小腿部位的慢性潰瘍性病變。此症特徵為病程纏綿難癒,潰瘍經久不斂,多發於小腿內側下三分之一處,即中醫所稱「臁骨」部位,故得名「臁瘡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爛腿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濕熱下注:因飲食不節、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之邪蘊積,下注於下肢經絡,鬱久化熱,腐蝕肌膚。
- 氣血瘀滯:長期站立或負重勞損,致下肢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瘀阻,肌膚失養。
- 外傷染毒:小腿皮膚破損後,外邪乘虛而入,與內濕相搏,化熱成毒。
- 脾虛濕盛:脾主四肢,脾虛則水濕不運,下注於腿,濕濁蘊結。
臨床表現
爛腿之典型症狀可分三期:
初期:患處皮膚搔癢、色素沉著,出現紅斑或丘疹,局部腫脹,按之凹陷。
潰瘍期:皮膚潰破,形成邊緣不整之潰瘍面,瘡面肉色灰白或暗紅,滲出黃白色膿液,周圍皮膚增厚、色素沉著。
慢性期:潰瘍經久不癒,邊緣高起如缸口,基底凹陷,可見壞死組織,周圍皮膚呈暗褐色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濕熱下注型:潰瘍周圍紅腫熱痛,滲出物多而稠黃,伴口苦尿赤,舌紅苔黃膩。
- 氣血瘀滯型:潰瘍色紫暗,周圍皮膚粗糙增厚,疼痛明顯,舌暗或有瘀斑。
- 脾虛濕蘊型:潰瘍面色淡,滲液清稀,周圍浮腫,納差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。
- 氣血兩虛型:潰瘍經久不癒,肉芽蒼白,生長緩慢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爛腿注重整體辨證與局部處理相結合:
內治法:
- 濕熱下注:清熱利濕,方用三妙丸合萆薢滲濕湯
- 氣血瘀滯:活血化瘀,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
- 脾虛濕蘊:健脾利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
- 氣血兩虛:益氣養血,方用十全大補湯
外治法:
- 初期:金黃散外敷以清熱消腫
- 潰瘍期: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用生肌玉紅膏
- 慢性期:白玉膏潤膚生肌
古籍論述
《外科正宗》記載:「臁瘡者,生於兩臁,初起發腫,久而腐潰,臭穢不堪,其瘡口凹陷,形如缸口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云:「臁瘡當分內外廉,外廉易治內難痊。」指出內側潰瘍較外側更為難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