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狼毒中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狼毒中毒

狼毒中毒,為中醫病名,指因過量服用或誤服狼毒(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. 或 Stellera chamaejasme L.)而引發之中毒症狀。狼毒性味苦辛,有毒,歸肝、脾經,傳統用於逐水祛痰、破積殺蟲,然其毒性峻烈,使用不當易致中毒。

中毒表現
狼毒中毒之證候多見頭暈目眩、胸悶心悸、噁心嘔吐、腹痛泄瀉,甚則下痢赤白。若毒邪內攻,可現面色蒼白、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脫之危候。外用不慎者,可致皮膚紅腫瘙癢,或起水皰,形成接觸性皮炎。

中醫病機
狼毒辛溫大毒,過服則傷脾胃,擾亂中焦氣機,致升降失常而嘔吐泄瀉;毒邪上攻清竅,則頭暈目眩;內陷心包,耗傷氣陰,則見心悸、厥脫。其性燥烈,外用易灼傷肌膚,化熱生風而發為皮炎。

解毒方法
歷代本草如《本草綱目》載有解狼毒毒之方藥,如:

  1. 蘭汁:甘寒清熱,可解狼毒之燥毒。
  2. 鹽汁:鹹寒軟堅,能降火解毒。
  3. 白斂Ampelopsis japonica):苦辛微寒,清熱解毒,散結消腫。
  4. 杏仁:苦溫潤降,可緩狼毒之峻烈,兼通肺氣以排毒。
  5. 木佔斯(待考,或為古方藥名):據載有中和毒性的功效。

治法探討
中醫解毒首重扶正祛邪。若毒傷脾胃,可佐以甘草、綠豆等甘緩和中;熱毒熾盛者,配黃連、黃芩清熱瀉火;若見陽氣虛脫,急投人參、附子回陽固脫。然狼毒毒性猛烈,臨證需審慎辨治,結合患者體質及毒邪深淺,靈活施治。

古籍參考
《神農本草經》列狼毒為下品,謂其「主咳逆上氣,破積聚飲食」,然強調其毒性;《本草綱目》更詳述其解毒諸法,可為臨床借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