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下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下利

定義與源流

產後下利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》,指婦女分娩後出現腹瀉或痢疾類症狀的疾病。此病在產後婦女中較為常見,主要由於產後氣血虧虛,臟腑功能失調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:產後氣血耗傷,脾胃運化功能減弱,若飲食不節,易致食滯內停,傳化失司
  2. 外邪侵襲:產後衛外不固,風寒暑濕之邪易乘虛而入,影響脾胃功能
  3. 腎陽不足:素體腎虛或產後傷及腎陽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脾土
  4. 瘀血內阻:惡露不暢,敗血滲入大腸,阻滯氣機,影響腸道傳導功能
  5. 肝氣犯脾:產後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導致脾失健運

臨床表現與辨證論治

食積型

  • 主症:瀉下臭穢,脘腹脹滿疼痛,噯腐吞酸,不思飲食
  • 舌脈:舌苔厚膩,脈滑
  • 治法:健脾消食,和胃導滯
  • 方藥:楂曲平胃散加減
    • 組成:山楂、神曲、雞內金、蒼術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
    • 加減:腹脹甚者加木香、砂仁;嘔惡者加半夏、生薑

濕熱型

  • 主症:下利膿血,發熱腹痛,里急後重,身重困倦,口乾渴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
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養血止痢
  • 方藥:白頭翁湯合甘草阿膠湯
    • 組成: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秦皮、甘草、阿膠
    • 加減:熱重加金銀花、連翹;濕重加蒼術、薏苡仁

脾腎陽虛型

  • 主症:五更泄瀉,腸鳴腹痛,瀉後痛減,完穀不化,畏寒肢冷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細
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澀腸止瀉
  • 方藥:四神丸加味
    • 組成: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、生薑、大棗
    • 加減:陽虛甚者加附子、肉桂;久瀉不止加赤石脂、禹餘糧

瘀血型

  • 主症:便下鮮血,腹中刺痛,惡露不暢或色暗有塊
  • 舌脈: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
  • 治法:活血化瘀,止血止痢
  • 方藥:枳實荊芥湯
    • 組成:枳實、荊芥
    • 加減:瘀血重者加當歸、川芎;腹痛甚者加延胡索、五靈脂

其他治療方法

  1. 針灸療法

    • 取穴:足三里、天樞、中脘、關元、脾俞、腎俞
    • 手法:虛證用補法,實證用瀉法,寒證可加灸
  2. 推拿療法

    • 摩腹: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
    • 按揉脾俞、胃俞、大腸俞等穴位
  3. 飲食調養

    • 食積型:可食用山楂粥、蘿蔔湯
    • 脾虛型:山藥粥、蓮子羹
    • 腎虛型:核桃仁、芡實粥

預後與轉歸

產後下利的預後與患者體質、治療是否及時得當密切相關。一般來說:

  • 單純食積或外感所致者,治療後多能迅速痊癒
  • 脾腎兩虛者,需較長時間調理
  • 瘀血型若治療不及時,可能影響產後恢復,甚至導致其他併發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