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狼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狼疝
狼疝為中醫病名,指少腹疼痛牽引陰部,並伴隨大便艱難之症候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》。其文記載:「小腹與陰相引而痛,大便難,名曰狼疝也。」此病多因寒邪凝滯肝脈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拘急而發。
病因病機
狼疝之發,主要責之於足厥陰肝經受寒。肝脈循少腹,絡陰器,寒性收引,客於肝脈則氣血凝滯,故見少腹疼痛,牽引陰部;寒凝氣滯,腑氣不通,則大便艱難。此外,若素體陽虛,或久居寒濕之地,亦易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少腹疼痛,痛引陰部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。
- 兼症:大便艱澀難出,或伴見陰囊冷縮、四肢不溫。
- 舌脈:舌苔白滑,脈沉弦或緊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暖肝散寒、行氣止痛,主方選用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。
- 組成:當歸、枸杞、小茴香、肉桂、烏藥、沉香、茯苓、生薑。
- 方義:肉桂、小茴香溫經散寒;烏藥、沉香行氣止痛;當歸、枸杞養血柔肝;茯苓健脾滲濕;生薑溫中散寒。全方共奏暖肝溫經、調氣止痛之效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足厥陰肝經穴為主,如太衝、曲泉、關元,配合艾灸以溫通經脈。
- 外治法:以吳茱萸、小茴香等研末炒熱,布包溫熨少腹。
鑒別診斷
狼疝需與狐疝(疝氣時隱時現,如狐之出沒)、寒疝(腹中拘急,繞臍疼痛)等相區別。狼疝特點在於少腹陰部牽痛與大便難並見,病機側重寒凝肝脈。
此病名現今臨床較少沿用,然其辨證思路仍具參考價值,尤其對寒滯肝脈證候之治療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