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狼咬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狼咬傷
狼咬傷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狼隻撕咬所致之皮肉筋骨損傷。首載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七,屬「獸傷」範疇。其傷勢輕重懸殊,輕者僅皮肉破損,重者可致筋斷骨裂、血溢不止,甚則氣隨血脫,危殆性命。
病因病機
狼性兇猛,齒爪鋒利,咬傷時多伴撕扯之力,故傷口常呈撕裂狀,深及筋肉。中醫認為,狼咬傷致局部經絡斷裂,氣血外泄,風毒邪氣易從創口內侵,若未及時處理,可化熱成毒,引發瘡腫;若失血過多,則氣血兩虧,甚則陽氣暴脫。
臨床表現
- 輕症:傷口淺表,皮開肉綻,疼痛劇烈,出血量少,無筋骨損傷。
- 重症:傷口深闊,筋肉撕裂,或見骨折筋斷,血流如注,面色蒼白,脈細數或微欲絕,屬氣血耗傷之危候。
治法
-
外治
- 輕症:以辛溫散寒、止血生肌之品外敷,如《肘後方》載「乾薑末」或「胡椒末」搗篩撒創口,取其溫通經絡、止血定痛之效。
- 重症:參照「金瘡」治法,先以清潔布帛壓迫止血,繼用止血散(如三七、白及、煅龍骨等研末)外敷;若見腐肉,可予祛腐生肌膏(如紅升丹配合當歸、紫草等)。
-
內治
- 氣血兩傷:宜益氣攝血,方用「獨參湯」急固元氣,繼以「八珍湯」調補氣血。
- 毒邪內侵:若傷處紅腫熱痛,伴發熱煩渴,舌紅苔黃,屬熱毒蘊結,當清熱解毒,方選「黃連解毒湯」合「五味消毒飲」加減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論金瘡治法,強調「止血為先,調氣為本」,可與狼咬傷重症互參。另《本草綱目》載狼毒、地榆等藥,可外用解毒斂瘡,然需辨證施用。
狼咬傷之證,須據傷勢深淺、出血多寡及兼症辨治,必要時當結合現代醫學手段,以保全性命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