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莨菪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莨菪中毒
莨菪,又稱鬧羊花、黃桔鵑、羊躑躅、天仙子,為茄科植物莨菪(Hyoscyamus niger)之全草,其葉、根、花、枝及種子皆具毒性。中醫典籍記載,莨菪性味苦辛、溫,有大毒,傳統用於鎮痛、定喘、祛風濕,然用量極嚴,稍有不慎即致中毒。
中毒機理與證候
莨菪所含主要毒性成分為莨菪鹼(Hyoscyamine)、東莨菪鹼(Scopolamine)等生物鹼,此類物質能阻斷人體副交感神經末梢之M型受體,使陽氣亢盛、陰液耗傷,擾亂神明。中毒初期,患者常見面赤如妝、煩躁不安、言語錯亂,或無故哭笑、譫妄幻覺,伴口乾舌燥、皮膚乾熱、瞳孔散大、脈象洪數等陽熱熾盛之象。若毒邪深入,可致筋脈失養,見肢體強直攣縮;甚者陰陽離決,陷入昏聵不醒,終至氣絕而亡。
古籍論述與解毒方藥
唐代《千金要方·卷二十四》專論解毒之法,提及莨菪毒可選薺苨(Adenophora trachelioides)、甘草、升麻、犀角(今多以水牛角代)、蟹汁等藥化解。其中:
- 薺苨甘寒,清熱生津,專解百藥毒;
- 甘草調和諸藥,緩急解毒;
- 升麻升清透邪,引毒外發;
- 犀角(水牛角)涼血鎮驚,安神定魄;
- 蟹汁鹹寒,善解熱毒,古方多用以中和莨菪燥烈之性。
中醫辨治要點
此症屬「中毒」範疇,病機以邪熱擾神、津傷風動為主,臨床須分階段論治:
- 毒熱熾盛期:宜清熱解毒、瀉火存陰,可選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加減;
- 風動痙厥期:當熄風鎮痙、滋液柔筋,如羚角鉤藤湯配合紫雪丹;
- 陰竭陽脫期:急予參附湯、生脈散回陽固脫。
附錄
《本草綱目》載莨菪「多服令人狂浪」,強調其毒性峻烈;《外臺秘要》亦錄有解莨菪毒之藍汁飲方,皆顯古人對藥毒辨治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