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浪臍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浪臍生

浪臍生為中醫婦科難產類型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張氏醫通》。此症描述胎兒娩出時,因氣血虛弱或產力不足,未能自然轉向產門,反致足部先出,臍帶與胞衣隨之脫垂。其病機與「臀足位分娩」及「臍帶脫垂」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失調與胎元轉運無力之關聯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浪臍生多因產婦氣血兩虛,胞宮推動乏力,或胎兒轉運失宜所致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產難之由,非惟氣血不足,亦因胎氣逆亂。」若母體正氣不足,胎兒無力迴旋,足部下迫,牽引臍腸先出,形成「腳踏胞衣」之勢。此際臍帶受壓,氣血運行受阻,恐致胎兒窒息,故屬危急之症。

臨床表現
產程中可見胎足先露,伴隨臍帶脫出陰戶,或胞衣部分撕裂。古籍記載「臍腸先出」即指臍帶與腸繫膜(中醫稱「小腸脂膜」)隨產道下墜,此因胎足擠壓胞衣,使臍絡鬆脫。此時產婦多見氣短神疲,脈象沉弱,反映氣血不繼之象。

中醫處置原則
傳統接生強調「乘勢推入,速決產程」。穩婆(古代助產者)需立即清理產道,輕推胎足復位,並趁產婦氣力稍復時助其娩出。手法須迅捷,不可久延,否則臍帶二次脫落,易致「氣血壅滯,胎息難續」。清代《婦科玉尺》進一步指出,可配合針灸合谷、三陰交等穴以提振宮縮,然需避用峻藥催生,防傷正氣。

與西醫觀點之比對
浪臍生近似現代醫學「臀位分娩合併臍帶脫垂」,然中醫理論更重視整體氣血狀態對產程之影響。如《傅青主女科》所言:「產之順逆,本乎母氣。」認為調補脾腎、固護胎元為預防關鍵,此與西醫產前矯正胎位之思維互補。

古籍考據
除《張氏醫通》外,《濟陰綱目》亦載「逆產」諸候,將浪臍生歸類於「足先出者,危候也」,並提及以烏藥、當歸等藥材煎湯燻蒸產戶,助鬆弛胞絡。此類外治法展現中醫於難產處置之多元思路。

綜上,浪臍生作為傳統產科危急症候,體現中醫對「氣血—胎元—產力」三者平衡之重視,其論述結合解剖觀察與臟腑理論,成為古典婦科學獨特之診療範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