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浪子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浪子瘟
浪子瘟,又稱蝦蟆瘟,首載於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之《古今醫鑒·溫疫》。此病屬溫疫範疇,多因時行疫毒侵襲,或風熱邪毒壅盛,導致痰熱內蘊、氣血失和而成。其臨床表現以痰涎壅盛、壯熱如火為主,並伴有頭痛身痛、項強睛疼、聲啞腮腫等症,嚴重者可見腮頷腫脹如蝦蟆之狀,故得名「蝦蟆瘟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浪子瘟之發病,多因外感疫癘之氣,或風熱時毒乘虛而入,邪毒壅滯於少陽、陽明經絡。少陽主樞,邪犯少陽則寒熱往來;陽明多氣多血,熱毒上攻則頭面腮頰腫痛。痰熱互結,阻遏氣機,故見痰涎壅盛、聲啞不語。
臨床表現
- 壯熱如火:疫毒熾盛,正邪交爭,故高熱不退。
- 頭痛身痛:邪毒鬱於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。
- 項強睛疼:邪侵太陽、少陽經,經氣不利。
- 聲啞腮腫:熱毒上攻,痰熱壅滯於咽喉、腮頷。
- 寒熱往來:邪在少陽,樞機不利,則見寒熱交替。
治法方藥
-
人參敗毒散加乾葛:
- 適用於痰熱壅盛、表證未解者。
- 方中羌活、獨活、柴胡疏風解表;前胡、枳殼、桔梗宣肺化痰;人參扶正祛邪;乾葛(葛根)解肌退熱,生津舒筋。
- 共奏疏風清熱、化痰解毒之效。
-
小柴胡湯:
- 適用於邪在少陽,寒熱往來者。
- 方中柴胡疏解少陽之邪;黃芩清泄熱毒;半夏、生薑和胃降逆;人參、大棗、甘草扶正達邪。
- 此方和解少陽,調和營衛,使邪從樞機而解。
其他相關治法
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普濟消毒飲(黃連、黃芩、陳皮、玄參等)清熱解毒、消腫利咽;若痰熱壅肺,可加瓜蔞、貝母化痰散結;若腮腫硬痛,可外敷如意金黃散以清熱消腫。
與蝦蟆瘟之關聯
浪子瘟與蝦蟆瘟實為同病異名,均屬溫毒範疇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此病,強調其傳染性及頭面腫脹特徵。治療上皆以清熱解毒、疏風化痰為主,並依證候輕重選方加減。
此病於古代多流行於春冬之際,今人亦可參考古法,結合現代溫病學理論,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