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勞發
證名,指因過度勞累而引發之寒熱症狀,屬中醫「虛勞」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寒熱》,其病機多與元氣虧虛、氣機下陷相關,或因勞力過度,導致氣血失調、經絡壅滯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元氣下陷:
體質虛弱或久病耗傷者,元氣不足,清陽不升。稍遇勞累,中氣更虛,陽氣不能固護肌表,故發寒熱。此類患者多伴倦怠乏力、氣短懶言等氣虛之象。 - 勞力傷筋:
過度體力勞動或局部勞損(如腿縫結核作痛),致使經脈氣血瘀阻,營衛失和,寒熱由生。此類證候常見於勞力工作者,患處多有腫痛或結塊。
臨床表現
- 寒熱往來:勞累後發作,休息可緩解,熱勢不高,或伴輕微惡寒。
- 氣虛徵象:如面色萎黃、食少倦怠、脈虛弱。
- 局部症狀:若因勞力傷筋,可見肢體結核腫痛,尤以腿縫、肩臂等處為多。
治法與方藥
- 補中益氣湯(主方):
針對元氣下陷之勞發,以黃耆、人參補益中氣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佐白朮、陳皮健脾理氣,使氣足而寒熱自除。 -
兼夾證加減:
- 若陰虛內熱明顯,可酌加生地、知母滋陰清熱。
- 若腿縫結核疼痛,配合活血通絡之品,如當歸、紅花,或外敷消腫散結藥。
理論延伸
勞發與西醫「慢性疲勞症候群」部分表現相似,但中醫更強調「內傷致虛」之病機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勞傷發熱」,認為此證需與外感發熱鑑別:外感多驟起、脈浮,勞發則纏綿反覆、脈虛弱,治當以調補為先。
此證反映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提示勞逸適度、固護正氣之重要性。歷代醫家對勞發之論述,均圍繞「虛者補之」「陷者舉之」原則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