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危證
產後危證為中醫婦科名詞,泛指婦女分娩後所出現的危急證候之總稱。此概念最早見於宋代醫家薛軒所著《坤元是保》,書中明確指出:「產後危證有四:嘔吐、盜汗、瀉痢、喘息是也。並見者死,僅見者危。」意謂若產後同時出現此四種症狀,預後極差;若僅見其中一、二症,亦屬危重之象,需及時調治。
主要證候與病機
-
嘔吐
- 病機:產後氣血驟虛,脾胃失和,胃氣上逆;或因瘀血內阻,衝氣犯胃。
- 證型:
- 氣虛嘔吐:嘔吐清涎,伴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。
- 瘀阻嘔吐:嘔吐夾雜血塊,腹痛拒按,舌暗紫。
-
盜汗
- 病機:產後陰血虧虛,陽氣浮越,腠理不固,津液外泄;或氣陰兩傷,虛熱內擾。
- 證型:
- 陰虛盜汗:夜間汗出溱溱,潮熱顴紅,舌紅少苔。
- 氣虛盜汗:汗出畏風,氣短懶言,舌淡胖。
-
瀉痢
- 病機:產後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;或寒濕、濕熱之邪乘虛內侵,下注腸道。
- 證型:
- 脾虛瀉痢:大便溏薄,食少腹脹,脈濡弱。
- 濕熱瀉痢:下痢赤白,裡急後重,舌苔黃膩。
-
喘息
- 病機:產後肺腎氣虛,攝納無權;或痰瘀壅肺,氣機窒塞。
- 證型:
- 氣虛喘息:呼吸短促,動則加劇,脈微弱。
- 痰瘀喘逆:喘促痰鳴,胸悶唇紫,舌苔濁膩。
中醫辨治原則
產後危證的治療需緊扣「虛、瘀、邪」三大病機,以「補虛、化瘀、祛邪」為綱:
- 虛者補之:如氣血兩虛者,可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之「加參生化湯」;陰虛盜汗者,宜「生脈散」合「當歸六黃湯」。
- 瘀者行之:瘀血內阻之嘔吐或喘息,選「血府逐瘀湯」加減。
- 邪者祛之:濕熱瀉痢用「葛根芩連湯」;寒濕瀉痢投「胃苓湯」。
古籍補充
除《坤元是保》外,明代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亦強調:「產後元氣大虛,若見呃逆、泄瀉、發熱不休者,多屬難治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區分產後危證的虛實轉歸,提出「喘促痰湧者多實,氣短聲微者多虛」,為臨床辨證提供依據。
此四證若單一出現,尚可透過對證施治緩解;若並見或持續加重,則預後不良,反映臟腑氣血敗亂,屬中醫「脫證」範疇,亟需大劑益氣固脫、回陽救逆之品,如「獨參湯」、「參附湯」等急治其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