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勞復
勞復,為中醫病名之一,指傷寒、溫熱病癒後,因過度勞累或調攝不當,致使餘邪未清而復發之證。此名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》,後世醫家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進一步闡述其病因與表現,指出:「傷寒新差後,不能將攝,因憂愁思慮,勞神而復,或梳沐洗浴,作勞而復,並謂之勞復。」
病因病機
勞復之發,多因正氣未復,餘熱未盡,患者不慎調養,或勞神、勞力、房勞、飲食不節等,引動伏邪,使病情反覆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正虛邪戀」,氣血未充而邪氣內擾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營衛不和。
臨床表現
勞復發作時,原病症狀可再度出現,如發熱、頭痛、惡寒、煩躁、食少等,其輕重不一。輕者僅需靜養調攝,待正氣漸復而自癒;重者則需辨其虛實,對證施治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勞復依病因及體質差異,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房勞復
病後因房事過度,耗傷腎精,虛熱內生。症見腰膝酸軟、潮熱盜汗、虛煩不寐等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六味地黃丸加減。 - 食勞復
因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宿食積滯,引動餘熱。症見脘腹脹滿、噯腐吞酸、身熱不解等。治宜消食導滯,佐以清熱,方用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。 - 溫病勞復
溫熱病後,餘邪未淨,過勞而復發。症見身熱、口渴、心煩、尿赤等。治宜清透餘熱,方選梔子豉湯或竹葉石膏湯。 - 氣虛勞復
素體氣虛,病後過勞,正氣愈耗。症見乏力、自汗、氣短、低熱等。治宜益氣固表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 - 陰虛勞復
陰液虧耗,虛火內擾。症見口乾咽燥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等。治宜養陰清熱,方選青蒿鱉甲湯或清骨散。
治療要點
- 虛證:以調和營衛、補益臟腑為主,如《重訂廣溫熱論》所云:「虛則調其營衛,和其臟腑,待其表裡融和方愈。」常用方如安神養血湯。
- 實證:宜清解餘邪,疏透鬱熱,如枳實梔子豉湯加減。若兼表證,可酌加薄荷、蔥白;寒熱錯雜者,寒重配羌活、紫蘇,熱重加知母、黃芩。
勞復之治,貴在辨明虛實,切忌妄投補益或過用攻伐,以免閉門留寇或傷正助邪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病後防復」,注重調攝,正合《內經》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