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汗

證名,指因輕微勞作即見汗出之症,出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。此症多因脾虛氣弱,衛陽不固,腠理疏鬆,以致稍動即汗出淋漓。

病因病機
勞汗之發,主要責之於脾肺氣虛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,肺氣亦隨之虛弱。肺主皮毛,司腠理開闔,肺氣不足則衛外不固,腠理鬆弛,稍勞即氣耗,陽氣外泄而汗出。此外,若久病體虛,或勞倦過度,損傷中氣,亦可致此症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平素易疲乏,氣短懶言,動則汗出,甚則汗出如淋,常伴面色晄白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苔白、脈細弱等脾肺氣虛之象。

治法方藥
治宜補益脾肺,固表止汗,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。若汗出甚者,可加麻黃根、浮小麥、煅牡蠣以斂汗固表;若兼陰虛者,酌加麥冬、五味子以益氣養陰。

其他相關理論
《靈樞·本藏》云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闔者也。」若衛氣虛弱,則腠理不密,汗液外泄。《景岳全書·汗證》亦指出:「自汗者,屬陽虛,腠理不固,衛氣之所司也。」故勞汗一症,與衛陽不固密切相關,治療當以益氣固表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