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勞倦
勞倦,又稱勞傷,屬中醫內傷病因範疇,指因過度勞累、七情內傷、房事不節、飲食失調等因素,導致氣血精液耗損,進而影響臟腑功能的病理狀態。其致病機理多與脾、腎二臟相關,因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;腎藏精,主骨生髓,過度消耗易致脾氣虛弱與腎精虧損。
病因與病機
- 體力過勞:長期體力透支,如勞作過度、運動過量,損傷脾氣,使氣血生化不足,表現為倦怠乏力、少氣懶言。
- 七情內傷:思慮過度或情志不遂,暗耗心血,損傷脾氣,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言:「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」
- 房勞傷腎:房事不節,直接耗損腎精,導致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等腎虛症狀。
- 飲食失調:飢飽無常或過食肥甘,損傷脾胃,使「谷氣不盛」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述,影響上焦宣發與下脘通降,鬱而化熱,出現煩熱、自汗等虛熱之象。
臨床表現
勞倦的症狀多樣,常見者包括:
- 脾氣虛:肢體倦怠、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。
- 腎精虧:腰膝酸軟、頭暈目眩、健忘失眠。
- 氣陰兩傷:心悸不安、動則喘促、五心煩熱。
- 內熱熾盛:因氣虛鬱久化熱,可見低熱纏綿、口乾咽燥。
古籍論述
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到「勞則氣耗」,指出過勞會耗散正氣;《金匱要略》則強調「房勞傷腎」與「憂思傷脾」的關聯。此外,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明勞倦致「元氣不足」,而發為「陰火」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辨證分型
中醫將勞倦細分為:
- 氣虛型:以乏力、自汗、易感冒為主,治宜補中益氣。
- 陰虛型:見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需滋陰降火。
- 陽虛型: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,當溫補腎陽。
勞倦的調理首重「治未病」,強調節勞養神、調攝飲食,以固護脾腎為本。其病理變化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與「整體觀念」的核心思想,需透過四診合參,辨明虛實標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