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倦惡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倦惡寒

證名,指因過度勞倦所引發之惡寒證候,首載於《證治匯補·惡寒章》。此證多因勞役過度,損傷脾胃中氣,致使清陽下陷,衛外之陽氣失於溫煦肌表而成。

病因病機
勞倦惡寒之核心病機在於「脾胃氣虛,陽氣不升」。中醫認為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化生氣血。若長期勞累,或思慮過度,易耗傷脾氣,使中焦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不得上輸於肺,進而影響「肺主衛外」之功能。衛陽虛弱,不能固護肌表,則見惡寒;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伴倦怠乏力。此外,手心屬陰,若陰火內生(如李東垣所述「陰火上乘」),可見手心獨熱,此為虛熱外浮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惡寒(多為陣發性,遇勞加重),神疲乏力,氣短懶言。
  • 兼症:手心發熱,或微汗出,食少納呆,面色萎黃。
  • 舌脈:舌淡胖或有齒痕,脈緩弱無力,或氣口脈(右寸關)虛大而按之空軟。

治法方藥
以「補中益氣,升舉清陽」為治療大法,首選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。此方既補脾胃之氣,又佐升麻、柴胡升提下陷之陽,契合「甘溫除熱」之旨。若陽虛甚者,可加肉桂、附子以溫補命門,助衛陽生發;若兼陰虛內熱,可酌加生地、麥冬滋陰清熱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外感惡寒:多伴發熱、頭痛、脈浮,屬表證,病程短。
  • 陽虛惡寒: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脈沉遲,責之腎陽不足。
  • 勞倦惡寒:以氣虛下陷為本,惡寒與倦怠並見,脈虛大無力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所述「內傷發熱」機制相通,均因中氣不足,陰火內擾所致。清代醫家張璐亦於《張氏醫通》中強調:「勞役傷脾,陽氣下陷,宜升陽益胃。」進一步闡明升陽與益氣之關聯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用當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