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痢

勞痢為中醫病名,屬痢疾日久不癒,氣血耗傷,轉為虛勞狀態者。其病因多由痢疾遷延失治,或正氣素虛,復感濕熱、寒濕之邪,久滯腸道,損傷脾胃,耗氣傷血,致腸胃空虛,陰陽失調,甚則累及五臟,呈現虛勞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勞痢之成,關鍵在於「久痢傷正」。痢疾初起,多因濕熱、寒濕或疫毒之邪侵襲腸道,若未及時祛邪,或過用苦寒攻伐之藥,致正氣日損,邪氣留連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久痢則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進一步導致陰血虧虛,陽氣衰微。臨床可見腸道功能失調,兼見全身虛弱之症,如五心煩熱、形瘦神疲、食少倦怠等,狀似虛勞,故稱「勞痢」。

臨床表現

勞痢患者除下痢赤白、裡急後重等痢疾常見症狀外,多伴隨以下虛損之候:

  1. 氣血兩虛:面色萎黃,唇甲淡白,倦怠乏力,動則氣短。
  2. 陰虛內熱:午後潮熱,五心煩熱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。
  3. 脾胃虛弱:食少納呆,脘腹隱痛,大便溏薄,或夾黏液。
  4. 腎陽不足(久病及腎):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晨瀉不止。

此症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慢性細菌性痢疾、慢性阿米巴痢疾、潰瘍性結腸炎、腸結核等疾病。

證型與治法

勞痢辨證需分虛實寒熱,常見證型如下:

  1. 脾虛氣陷

    • 主症:痢下白多赤少,肛門墜脹,倦怠乏力,食少腹脹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升陽舉陷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,或四君子湯加陳皮、山藥。
  2. 陰虛血虧

    • 主症:痢下赤白黏稠,午後發熱,口乾心煩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治法:養陰清熱,和血止痢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加減。
  3. 脾腎陽虛

    • 主症:痢下清稀,完穀不化,形寒肢冷,腰膝酸軟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澀腸固脫。
    • 方藥:真人養臟湯或四神丸加減。

經典方劑參考

  • 蕷蓮飲(《證治要訣》):以山藥(蕷)、蓮肉為主藥,赤痢重用蓮肉以清熱止血,白痢重用山藥以健脾止瀉,適用於勞痢虛中夾實者。
  • 四君子湯加陳皮:益氣健脾,調和腸胃,用於痢後調補,恢復正氣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痢疾:泛指以腹痛、裡急後重、下痢赤白為主的腸道疾病,分暴痢、久痢等。
  • 虛痢:泛指體虛患痢或痢久致虛者,範圍較勞痢更廣,勞痢為其特殊類型。

勞痢之治,重在扶正祛邪,需根據氣血陰陽之偏損,靈活調補,兼顧腸道餘邪,方可漸復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