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妄言妄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妄言妄見
定義與源流
產後妄言妄見,屬中醫婦科產後病範疇,首見於元代朱丹溪所著《胎產秘書》。此證主要表現為產褥期間出現神識異常,或言語錯亂,或幻視幻聽,屬中醫"產後發狂"輕症範疇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稱之為"產後見鬼",而《醫宗金鑒》則歸於"產後譫妄"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發生與以下兩大病理機制密切相關:
1. 氣血兩虛,心神失養
產時失血過多,致營血驟虛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"血舍魂",血虛則魂不守舍;《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指出:"血氣者,人之神",血虧則神無所依。心主血脈而藏神,血虛則心失所養,神不歸位,遂發為妄言妄見之證。
2. 瘀血內阻,擾亂神明
《血證論》言:"瘀血攻心,則神識昏迷"。產後惡露不暢,敗血停留,隨衝脈之氣上逆,擾亂心神。瘀熱互結,上蒙清竅,亦可致神識異常。此與現代醫學"產褥期感染所致精神症狀"有相通之處。
臨床表現
主證
- 神識恍惚,時清時昧
- 言語錯亂,無倫次
- 幻視幻聽,自訴見鬼怪異物
- 睡眠障礙,夜寐不安
兼證
氣血虛弱型
- 面色㿠白或萎黃
- 頭暈目眩,心悸怔忡
- 氣短懶言,語聲低微
- 自汗盜汗,動則加劇
- 舌淡胖,邊有齒痕,脈細弱無力
瘀血上攻型
- 惡露量少,色紫暗有塊
- 小腹硬滿疼痛,拒按
- 面色晦暗,唇色紫紺
- 口乾不欲飲
-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
辨證論治
氣血兩虛證
治則:益氣補血,安神定志
方藥:滋榮益氣復神湯加減
組成:
- 君藥:人參(9g)、黃芪(15g)大補元氣
- 臣藥:當歸(12g)、川芎(6g)養血和血
- 佐藥:白朮(9g)健脾益氣;龍眼肉(12g)、酸棗仁(15g)、柏子仁(12g)、茯神(12g)養心安神
- 使藥:麥冬(9g)、五味子(6g)斂陰生津;蓮子心(3g)清心除煩;陳皮(6g)理氣醒脾
加減:
- 陰虛火旺者,加生地黃、玄參
- 驚悸甚者,加龍齒、琥珀
- 納差者,加砂仁、焦三仙
瘀血上攻證
治則:活血化瘀,安神鎮驚
方藥:安神生化湯化裁
組成:
- 君藥:當歸(15g)、川芎(9g)活血養血
- 臣藥:桃仁(9g)破血逐瘀;益母草(12g)祛瘀生新
- 佐藥:乾姜(6g)溫經止血;茯神(12g)、柏子仁(12g)寧心安神
- 使藥:甘草(6g)調和諸藥;大棗(5枚)養血和中
加減:
- 瘀熱明顯者,加丹皮、赤芍
- 疼痛劇烈者,加蒲黃、五靈脂
- 氣滯者,加香附、烏藥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胎產心法》:"產後妄言妄見,非真有鬼邪,乃血虛神不守舍也。"
- 《張氏醫通》:"敗血上衝,心神失守,譫語昏冒,宜琥珀地黃丸及龍齒清魂散。"
- 《沈氏女科輯要》:"產後譫語,有瘀血、血虛之別,瘀血者,小腹痛拒按;血虛者,面色白無華。"
現代研究進展
現代中醫研究認為,此證與產後激素水平急劇變化、腦部供血不足及代謝紊亂有關。實驗研究表明,補氣養血類方劑能調節5-HT、NE等神經遞質水平,而活血化瘀方藥則可改善微循環,減輕腦水腫。臨床觀察發現,針刺百會、神門、三陰交等穴位配合中藥治療,可顯著提高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