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聾

病名:勞聾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氣血虧虛、腎精耗損所致之耳聾,其特徵為耳聾隨勞累加重,多伴隨虛弱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宋代《仁齋直指方》,並於《聖濟總錄》中進一步闡述,認為其病機與腎氣虛衰密切相關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耗傷
    《仁齋直指方》指出,過度勞役(如體力透支、思慮過度)可損傷血氣,導致氣血不足,清陽不升,耳竅失養,發為勞聾。臨床常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  2. 腎精虧損
    《聖濟總錄》強調「腎開竅於耳」,若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,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,則耳竅失濡,聽力漸退。此類患者多見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等腎虛症狀。
  3. 真元不足
    中醫認為「精氣神」為人身三寶,若長期耗損真元(如熬夜、過勞),可致陰陽俱虛,耳竅功能失調,聽力減退,甚則昏聵不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聽力減退,勞累後加重,休息稍緩。
  • 伴隨症狀:頭暈目眩、精神倦怠、記憶力減退。
  • 腎虛型可見腰膝無力、耳鳴如蟬;氣血虛型則見心悸、面色蒼白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補益氣血

    • 代表方劑: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含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熟地黃等,可補氣養血,升提清陽以榮耳竅。
    • 加減:若兼脾虛,可加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;耳鳴明顯者,酌加升麻、柴胡以升清通竅。
  2. 補腎填精

    • 代表方劑:耳聾左慈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,加磁石、五味子,滋腎潛陽,適用於腎陰虧虛之勞聾。
    • 腎陽虛者,可用右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溫補腎陽,加菖蒲、遠志開竅醒神。
  3. 針灸療法

    • 取穴:耳門、聽宮、聽會(局部取穴)、腎俞、太溪(補腎)、足三里(補氣血)。
    • 手法:虛證用補法,可配合艾灸溫通經絡。

古籍文獻補充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精脫者耳聾」,強調腎精與聽力的關係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虛實,指出勞聾屬「虛聾」,治當「專主補益」,忌用疏風瀉火之品。

勞聾屬慢性虛損性疾病,治療需循序漸進,以調補氣血、填精固本為核心,結合患者體質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