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勞熱
病證名,屬虛損性發熱,多因氣血虧虛、陰陽失調所致,症見骨蒸潮熱、五心煩熱等。《丹溪心法·發熱》記載其為「虛損骨蒸發熱」,《醫學說約·熱》則言:「勞熱則蒸。」其病機主要與臟腑陰虛、陽氣浮越相關,亦可因五臟邪熱久積,耗傷真陰,導致陽衰陰虛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虧損: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,或失血耗氣,致陰血不足,虛陽外浮而發熱。
- 陰虛陽亢:腎陰虧虛,水不制火,虛火內擾,症見午後潮熱、盜汗、顴紅。
- 五臟邪熱:臟腑功能失調,邪熱內蘊,進一步耗傷陰液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共性症狀:骨蒸發熱(熱自骨髓透發)、五心煩熱(手心、足心及心胸煩熱)、盜汗、形瘦乏力。
- 五臟勞熱分證:
- 心勞邪熱:口舌生瘡、言語不利、肌瘦、心悸。
- 肝勞邪熱:脅痛、目赤、關格不通(氣機壅滯)、煩躁易怒。
- 脾勞邪熱:氣短急促、肌肉痹痛、多汗、食少倦怠。
- 肺勞邪熱:氣喘、面浮腫、口乾咽燥、咳嗽少痰。
- 腎勞邪熱:小便赤澀、陰部瘡瘍、耳鳴耳聾、溺閉(排尿困難)。
治法與方藥
以養陰清熱、調和臟腑為主,基礎方可選 三白湯(白朮、白芍、白茯苓),再依五臟熱象加減:
- 心熱:加黃連、木通、麥冬、生地,清心火、養陰液。
- 肝熱:加黃芩、防風、當歸、龍膽草、赤芍,瀉肝火、和血絡。
- 脾熱:加山梔、石斛、升麻,清脾熱、升清降濁。
- 肺熱:加知母、桑白皮、秦艽、葶藶子,瀉肺熱、止咳平喘。
- 腎熱:加元參、赤茯苓、車前子、生地,滋腎陰、利濕熱。
補充說明
勞熱與一般外感發熱不同,其熱勢纏綿,病程較長,多伴隨陰虛或氣虛見證。治療上需注重標本兼治,清熱同時兼顧滋陰補氣,如《醫學入門》所載,需辨明臟腑病位,針對性用藥。此外,勞熱與「骨蒸」「盜汗」等證常相互關聯,臨床需綜合辨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