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傷鼻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傷鼻衄

病證名,指因勞力過度或內傷勞役,導致鼻腔出血之證。此證多見於體虛勞倦之人,因氣血耗損、正氣不足,致使肺衛失固,虛火上炎,灼傷鼻絡而發衄血。

病因病機
勞傷鼻衄之成因,主要與「氣虛火動」相關。《張氏醫通·諸血門》指出:「內傷勞役之人,喘嗽面赤,發熱頭痛而衄。」此因長期勞力過度或思慮傷脾,導致中氣虧虛,肺氣失於固攝,心包相火乘虛上炎,熱迫血行,循經上擾清竅,發為鼻衄。此外,若兼感風寒外邪,亦可引動內熱,加重衄血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鼻衄反覆發作,血色淡紅或鮮紅,伴有氣短乏力、面色少華、頭暈耳鳴、動則汗出等氣虛症狀;或兼見口乾咽燥、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之象。若外感風寒,則可兼見惡寒發熱、鼻塞流涕等表證。

治法方藥

  1. 益氣止血為主:首重補益肺脾之氣,佐以涼血止血。初治可選《當歸補血湯》加薄荷、荊芥,以黃芪補氣固表,當歸養血和血,薄荷、荊芥輕清宣散,兼透鬱熱。
  2. 中氣下陷者:若前法不效,屬中氣下陷、虛陽浮越者,宜用《補中益氣湯》倍用黃芪,升提中氣,使火歸其位。
  3. 兼風寒表證:若兼風寒外束,內有虛熱,可予《小建中湯》加蔥白、豆豉,溫中補虛,調和營衛,兼散表邪。

治療禁忌
此證本屬虛火,不可誤用辛溫燥熱之藥(如附子、乾薑等),以免助火動血,加重衄血。

相關鑑別
勞傷鼻衄需與其他鼻衄證型區分,如肝火上炎、胃熱熾盛等實熱證,彼等多見血色深紅、量多勢急,伴煩躁易怒、口苦便結等實象,治法當以清瀉為主,與勞傷鼻衄之虛證迥異。

古籍參考
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肺經氣虛」為本證關鍵,治療需顧護正氣;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,勞傷衄血「不可專事寒涼」,當以甘溫益氣為要。此證與一般鼻衄(參見「鼻衄」條)治法有別,臨證須細辨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