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傷吐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勞傷吐血
病證名,指因體力過度勞累,導致肺胃絡脈受損而引發的吐血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翼·諸血統論》,其云:「勞傷吐血者,經所謂用力太過,則絡脈傷是也。」意指因過度用力或勞作,使經脈氣血逆亂,絡脈受損,血溢脈外,上逆而為吐血。
病因病機
勞傷吐血多因體力勞動過度,或負重努掙,致使氣機逆亂,絡脈受損。中醫認為,「氣為血之帥」,若氣虛不攝,或氣逆迫血,則血不循經,上溢而為吐血。肺主氣,胃為多氣多血之腑,故勞傷吐血多與肺胃二經相關,尤以胃絡受損為常見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有明確的勞累史,吐血前或伴隨胸悶、氣短、乏力等氣虛症狀。血色多呈暗紅或鮮紅,可夾雜食物殘渣,嚴重者可見面色蒼白、心悸、汗出等氣隨血脫之象。
治療原則
勞傷吐血初期,當以「補氣消瘀」為主,止血兼以調理氣血;若反覆發作,則需益氣固本,調補脾肺。
-
急性期(血溢脈外)
- 治法:補氣攝血,化瘀止血。
- 方藥:
- 四物湯加減(《血證論》)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加黃芪、人參補氣,續斷續筋接骨,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佐以陳酒行血,童便降火止血。
- 發灰散(《千金方》):血餘炭研末沖服,可收斂止血。
-
緩解期(血止後勞則復發)
- 治法:補中益氣,固攝止血。
- 方藥:
- 補中益氣湯加減(《醫鈔類編》)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中氣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加麥冬、五味子養陰斂肺,山藥、熟地補腎填精,茯神、遠志安神定志,以防氣血再耗。
相關證型辨析
- 吐血:泛指血從胃或食管而出,病因包括熱傷血絡、氣逆迫血等。
- 內傷吐血:多因情志、飲食、勞倦等內因所致,與外傷或勞力直接相關的「勞傷吐血」有所不同。
勞傷吐血屬「血證」範疇,治療時需辨明虛實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兼顧氣血調和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