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損

勞損,為中醫病證名,屬虛勞、虛損之範疇,尤以陰虛為主要病理特徵。《景岳全書·雜病謨》明確指出:「勞損之病,本屬陰虛。」其成因多與過度耗損精血相關,如恣情縱慾、酒色無節、勞倦過極等,導致陰精虧虛,陽氣失於涵養,進而引發一系列虛損之象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九進一步闡述:「精極則陰虛,陰虛則無氣,以致為勞為損。」說明陰精耗竭,則陰虛火旺,氣隨精脫,終成勞損之候。

病因病機
勞損之證,核心在於「陰虛陽亢」。人體陰液主濡養與制陽,若因房勞過度、思慮傷神、久病失調,或熱病後陰液未復,皆可導致陰精虧損。陰虛則內熱生,虛火內擾,常見顴紅潮熱、盜汗、咽乾口燥等症;進一步耗氣則見神疲乏力、短氣懶言,形成氣陰兩虛之候。此外,肝腎陰虛為勞損常見證型,因肝藏血、腎藏精,精血同源,過勞易致肝腎不足,而見腰膝痠軟、眩暈耳鳴等症。

證候分型

  1. 陰虛內熱
    主症:午後潮熱,五心煩熱,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病機:陰液不足,虛熱內生,津液外泄。
  2. 氣陰兩虛
    主症:倦怠乏力,口乾咽燥,自汗或盜汗,舌淡紅少津,脈細弱。
    病機:陰損及氣,氣不固表,津液失攝。
  3. 肝腎陰虛
    主症:腰膝痠軟,頭暈目眩,失眠多夢,男子遺精,女子經少,舌紅少苔,脈沉細。
    病機:肝腎精血虧虛,髓海失養,相火妄動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勞損與「虛勞」「虛損」概念相近,然虛勞範圍更廣,涵蓋五臟氣血陰陽之虛;虛損多指精血耗傷,而勞損特指陰虛為主的病理狀態。此外,勞損需與「骨痹」「痿證」等區分,後者多因經絡氣血瘀滯或筋脈失養所致,與勞損之陰虛本質有異。

中醫治療原則
以「滋陰降火,補益肝腎」為主,兼顧調理氣血。常用方劑如六味地黃丸、大補陰丸等滋補腎陰;若陰虛火旺甚者,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清瀉虛火;氣陰兩虛者,宜用生脈散合當歸補血湯益氣養陰。針灸可取太溪、三陰交、腎俞等穴,以滋陰培本。

勞損之證,貴在調攝,須節欲保精、避免過勞,配合藥物緩緩調治,方能漸復陰平陽秘之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