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堂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堂骨

勞堂骨,又稱「腓骨」,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名詞,見載於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。其位於小腿外側,與脛骨(即「(骨行)骨」)並列,構成下肢重要支撐結構。

解剖與功能

勞堂骨細長,上端與脛骨相連,形成脛腓關節,下端延伸至外踝,參與踝關節之穩固。中醫認為,此骨雖非主要承重,然其協調小腿肌肉運動,並輔助脛骨維持下肢平衡。若勞堂骨受損,可影響步態及局部氣血運行。

中醫理論與臨床關聯

  1. 經絡循行:勞堂骨外側為足少陽膽經所過,與陽蹻脈亦有關聯。此處損傷或疼痛,可能反映經絡氣血壅滯,如「踝厥」等證。
  2. 傷科辨治:《醫宗金鑑》提及,腓骨骨折多因跌仆、扭挫所致,須以手法整復,並配合夾縛固定。中醫強調「筋束骨,骨張筋」,故治療時常兼顧周圍筋絡調理,如用活血化瘀之藥外敷或內服。
  3. 相關病證:勞堂骨周邊肌肉(如腓腸肌)痙攣或勞損,中醫稱為「轉筋」,多責之肝血不足或寒客筋脈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醫宗金鑑》外,明代《證治準繩》亦論及腓骨損傷之治法,強調「接骨續筋」需辨明傷勢輕重。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則詳述外踝(勞堂骨下端)脫位之整復技巧,反映此骨在傳統正骨術中之重要性。

綜言之,勞堂骨雖非軀幹主骨,然其結構與功能在中醫傷科及經絡理論中具特殊意義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局部與整體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