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心吐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心吐血

定義

勞心吐血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思慮過度、心神耗傷而引發的吐血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,並於《張氏醫通·諸血門》等典籍中有所論述。其病機主要與心脾兩虛、陰血耗損,或心火亢盛、迫血妄行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思慮傷脾,氣血兩虛
    中醫認為「思傷脾」,過度勞心耗損脾氣,脾主統血功能失調,則血不循經而外溢。此外,心主血脈,思慮過度亦會暗耗心血,導致心脾兩虛,氣血不足,血失統攝而吐血。
  2. 心火亢盛,迫血妄行
    若長期勞心,情志鬱結,可化火擾動心神,心火熾盛,灼傷脈絡,迫血上逆,發為吐血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血源流》提到,此類吐血多見血色鮮紅,伴隨心煩、失眠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吐血,血色或淡或鮮紅,量多寡不一。
  • 伴隨症狀:心悸、失眠、健忘、面色萎黃、食欲不振(心脾兩虛證);或心煩易怒、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(心火亢盛證)。

治療方藥

1. 心脾兩虛型

  • 主方:歸脾湯加減(《張氏醫通》)。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遠志、木香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    • 加減:去木香之辛燥,加麥門冬、阿膠以滋陰養血。

2. 心火亢盛型

  • 主方:米蓮散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。
    • 組成:糯米、蓮子心等,清心降火,涼血止血。
  • 亦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導赤散加減,以清心瀉火,涼血止血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吐血:泛指血從胃或食道而出,病因包括外感、內傷,勞心吐血屬內傷範疇。
  • 內傷吐血:多因七情、飲食、勞倦所致,與外感吐血相對,勞心吐血為其子類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:「勞心太過,吐血不止,歸脾湯去木香加門冬、阿膠。」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「心火盛而吐血者,宜米蓮散。」

此證強調調理心神與脾胃,臨床需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