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噎

病證名,屬五噎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否噎病諸候》。此證多因陰陽失調,三焦氣機阻隔,津液輸布失常,復加情志鬱結,憂恚嗔怒,致使氣滯痰凝,上逆於膈而成。

病因病機
勞噎之發,與臟腑功能失和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三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若三焦隔絕,則氣血津液運行受阻,加之長期勞倦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氣滯、痰凝、血瘀互結於胸膈。其病位主要在膈上,涉及肝、脾、胃等臟腑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氣逆上衝,胸膈痞滿,脅下支撐脹滿,胸中如有物填塞,並可牽引背部疼痛。症狀多因情緒波動或勞累後加重,伴見噯氣、吞酸,甚則食入梗阻,吞咽不利。舌質多暗或有瘀斑,苔薄白或膩,脈弦或澀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調和陰陽、疏利三焦、理氣化痰為主,常用五噎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。該方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,陳皮、枳實理氣寬中,配合半夏、生薑化痰降逆。若氣滯明顯,可加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鬱;痰濕重者,酌加瓜蔞、薤白通陽散結;兼血瘀者,佐以丹參、鬱金活血化瘀。

鑒別與相關概念
勞噎屬「五噎」範疇,與氣噎、憂噎、食噎、思噎並列,皆以吞咽不暢為主症,然病因病機各異。古籍中「噎膈」一病,與勞噎有相似之處,但噎膈多屬本虛標實,病程較長,病勢更深,需詳加辨析。

典籍考據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勞噎者,陰陽不和,三焦隔絕……憂恚嗔怒所生。」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,強調情志因素與氣機逆亂的關聯,並提出「治噎必先調氣」之則。

此證之辨治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演變,靈活運用理氣、化痰、活血等法,以恢復三焦氣化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