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役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勞役痢
定義
勞役痢,為中醫病名,指因過度勞累、體力耗損而引發的痢疾。此病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痢疾論》,屬「痢疾」範疇,其病機與氣血虧虛、營衛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勞力過度或飲食失節,導致氣血損傷,血絡受損,瘀血滲入大腸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勞力過度:長期負重遠行、體力透支,損傷脾氣,使中焦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不足,營衛失和。
- 飲食不節:飢飽無常,脾胃受損,氣機升降失司,濕熱內蘊,與氣血相搏,下迫大腸。
- 氣血兩傷:勞役耗氣,營陰受損,血不循經,滲入腸道,發為下痢純血;久病則氣血俱虛,正氣難復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痢下血色暗紅或紫黑,夾雜黏液,腹痛隱隱。
- 兼症:
- 腰背酸楚,脅肋脹痛(肝脾氣機鬱滯)。
- 四肢倦怠,精神萎靡(氣血虧虛)。
- 食欲不振,嗜臥懶言(脾失健運)。
- 特點:症狀隨勞累加重,靜養稍緩,反覆發作。
證型辨析
- 瘀血內阻證:痢下血色紫暗,腹痛拒按,舌質紫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當歸活血湯(當歸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等)。
- 氣血兩虛證:痢久不愈,面色蒼白,氣短乏力,舌淡脈細。治宜補益氣血,方選當歸補血湯(黃芪、當歸)或歸脾湯(人參、白朮、黃芪、龍眼肉等)。
- 中氣下陷證:肛門墜脹,痢下頻仍,倦怠懶言。治宜升提中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。
治療原則
- 急則治標:初期以化瘀止血為主,兼調氣機。
- 緩則治本:後期注重補脾益氣、養血固本,防復發。
相關鑑別
- 濕熱痢:痢下赤白黏凍,裏急後重,屬實證,與勞役痢虛中夾實不同。
- 休息痢:時發時止,多因正虛邪戀,勞役痢則明確與勞累相關。
古籍參考
《症因脈治》強調「勞役傷脾,血滲大腸」;《醫宗金鑑》亦指出「勞痢」需分虛實,虛者補之,瘀者化之。此病反映了中醫「勞倦內傷」與「痢疾」的交互影響,治療需標本兼顧,重在調理氣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