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逸適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勞逸適度
勞逸適度為中醫養生重要原則之一,意指體力勞動、腦力勞動與休閒、睡眠之間需調配得宜,以維持氣血陰陽之平衡。中醫理論認為,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皆可損傷臟腑功能,耗氣傷神,進而影響健康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
人體氣血之暢通與臟腑之協調,依賴動靜相宜之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」此即指出,任何活動過度或不足皆可導致氣血失調,損傷相應臟腑。例如:- 過勞:長期體力或腦力透支,易耗傷脾氣與肝血,導致倦怠、心悸、失眠等虛損之症。
- 過逸:久坐少動則氣機壅滯,脾失健運,可致痰濕內生,表現為肥胖、乏力、胸悶等。
-
陰陽平衡
動屬陽,靜屬陰。適度勞動可助陽氣生發,促進代謝;適當休息則能滋養陰血,修復機體。葛洪《抱樸子內篇》強調「不欲甚勞,不欲甚逸」,即呼應《內經》「陰平陽祕」之理念,主張動靜需中和,以維繫陰陽之調和。
勞逸失調之病理影響
- 過勞致病:
- 五勞所傷(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):久視、久臥、久坐、久立、久行,分別傷及血、氣、肉、骨、筋,反映特定過度行為對經絡與臟腑之損害。
- 七情過極:思慮過度(腦力過勞)易傷脾,致食慾不振;憂鬱不解則肝氣鬱結,引發脅痛。
- 過逸致病:
- 氣血運行遲滯,易生痰瘀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氣血不行,積而為痰。」臨床可見胸痹、眩暈等證。
調攝要點
中醫強調「形勞而不倦」,主張根據個人體質、年齡及四時變化調整勞逸比例。例如:
- 體力活動:導引、太極等柔緩運動可活絡經脈,適合氣虛者;青壯年可適度增加強度以宣通陽氣。
- 腦力調節:讀書、思慮間需穿插閉目養神或散步,以舒緩肝脾之氣。
- 睡眠養陰:亥時(21-23點)前就寢,順應自然界陰氣盛衰,助肝血歸藏。
綜觀之,勞逸適度實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之體現,透過動靜有常,使機體處於「和」的狀態,方能臻於長壽安康之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