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癭

概念溯源

勞癭乃中醫癭病分類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。孫氏將癭病系統分為五類:石癭、氣癭、勞癭、土癭與憂癭,並創制"五癭丸"為治療主方。宋代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進一步闡述:"憂、勞、氣(癭)則本於七情,情之所至,氣則隨之,或上不下,或結而不散是也",明確指出勞癭與情志因素的密切關聯。

病因病機

勞癭之發,主要緣於兩大因素:

  1. 勞傷過度:包括體力過勞與房勞過度,導致正氣耗損,肝腎陰虛,虛火內生,煉液成痰,痰氣互結於頸前。
  2. 情志失調:長期憂思鬱怒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津液不布,聚而為痰,痰氣搏結頸部而成癭。

其病機核心為"氣鬱痰凝",病位主要在肝、脾、腎三臟。肝鬱則氣滯,脾虛則生痰,腎虧則火旺,三者相互影響,終致痰氣瘀血互結於頸前。

臨床特徵

勞癭患者常見以下表現:

  • 局部症狀:頸前結塊,初期柔軟可動,隨病情發展可能逐漸增大變硬,或伴有輕微壓痛。
  • 全身症狀:常見精神疲憊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、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等陰虛火旺之象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薄白,脈象多弦細或弦數。

治療原則

傳統治療勞癭以《千金要方》五癭丸為基礎方,其製法獨特:"取鹿靨以佳酒浸令沒,炙乾,納酒中更炙,令香,含咽汁,味盡更易,盡十具愈。"此法體現了古代"以形補形"的治療思想。

現代臨床治療勞癭多在五癭丸基礎上加減化裁,主要治法包括:

  1. 疏肝解鬱:常用柴胡、香附、鬱金等藥。
  2. 化痰散結:多選用浙貝母、半夏、牡蠣等。
  3. 滋陰降火:常加生地、玄參、知母等。
  4. 活血化瘀:酌情使用丹參、赤芍等。

與其他癭病的鑑別

  1. 石癭:結塊堅硬如石,推之不移,多屬惡性。
  2. 氣癭:與情志關係更密切,結塊柔軟,隨喜怒消長。
  3. 土癭:與地域水土因素相關,類似現代地方性甲狀腺腫。
  4. 憂癭:純由憂思鬱結所致,情緒因素更為突出。

勞癭與上述各型癭病在病因、病機及臨床表現上互有交叉,但以"勞傷"為主要誘因,且多伴有明顯的虛損表現,此為其辨證要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