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脫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脫肛

產後脫肛,屬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王節齋公胎產》。此症多因產婦素體氣血不足,復因分娩時用力過度,導致中氣下陷,肛門失於固攝而外脫。中醫認為,此病機關鍵在於「氣虛下陷」與「氣血兩虛」,與脾、肺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虧虛:產後氣血耗傷,尤其平素體弱者,氣虛則升舉無力,血虛則腸道失潤,易致肛門脫垂。
  2. 中氣下陷:分娩時努掙耗氣,脾虛不能升清,中焦氣機下陷,肛門鬆弛脫出。
  3. 腎氣不固:腎主二陰,若產後腎氣虧虛,固攝失職,亦可加重脫肛。
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「補氣升提、養血固脫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加參生化湯(出自《傅青主女科·產後編》):由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、人參組成,功能補氣養血、化瘀生新,適用於產後氣血虛弱兼瘀滯未淨者。
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方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,功擅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,專治中氣下陷之脫肛。

臨床可依證加減:

  • 若兼血虛明顯,加熟地、白芍以滋養陰血。
  • 若腎氣不足,加杜仲、續斷、桑寄生以補腎固脫。
  • 若肛門腫痛,可佐少量防風、枳殼以理氣消腫。

其他療法

  1. 針灸:取百會(升提陽氣)、長強(局部固脫)、足三里(補益脾胃)等穴,以艾灸溫補效果更佳。
  2. 外治法:以五倍子、石榴皮煎湯熏洗,收斂固脫;或配合手法復位。

此症預後與調養密切相關,產後需注重氣血調補,避免久蹲、勞累,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