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瘵

勞瘵,又稱癆瘵、傳屍勞、勞極、屍注、殗殜、鬼注等,是中醫學中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虛勞病證,主要表現為慢性消耗性症狀,並可通過接觸傳染,甚至導致家族內多人染病,故古代醫家稱其「甚至滅門」。此病與現代醫學中的結核病(如肺結核)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對其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有獨特的理論體系。

病因病機

勞瘵的發病,中醫認為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正氣虛弱: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導致氣血虧虛,臟腑功能衰退,正氣不足則易受外邪侵襲。
  2. 癆蟲侵襲:中醫認為癆瘵由「癆蟲」(又稱屍蟲、傳屍蟲)感染所致,此蟲具有傳染性,可通過密切接觸或共用餐具等途徑傳播。
  3. 情志失調:長期憂思鬱結、情志不暢,導致氣機鬱滯,進而影響臟腑功能,使正氣更虛,易受癆蟲侵襲。
  4. 房勞過度:腎為先天之本,若房事不節,耗傷腎精,則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易與癆蟲相合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勞瘵的症狀複雜多變,主要包括以下幾類:

  1. 全身症狀

    • 長期低熱或潮熱,午後或夜間加重
    • 盜汗(睡中汗出,醒後汗止)
    • 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或顴紅
    • 精神萎靡,倦怠乏力
  2. 呼吸系統症狀

    • 咳嗽,痰少或痰中帶血
    • 氣短,甚則咯膿血,類似肺痿、肺癰之狀
  3. 消化系統症狀

    • 食欲不振,腹脹
    • 或見腹中有塊(瘰癧)
    • 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下利(腹瀉)
  4. 其他特殊症狀

    • 夢與鬼交(夢遺或性夢頻繁)
    • 遺精、白濁
    • 腦後或頸側出現小結核(瘰癧),可單發或成串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機及症狀特點,勞瘵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肺陰虧虛證

    • 主症:乾咳少痰,或痰中帶血,口燥咽乾,潮熱盜汗
    • 舌脈:舌紅少苔,脈細數
  2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骨蒸潮熱,顴紅盜汗,心煩失眠,男子夢遺,女子經閉
    • 舌脈:舌紅絳,脈細數
  3. 氣陰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咳嗽無力,氣短聲低,自汗盜汗,食少便溏
    • 舌脈:舌淡紅,脈細弱
  4. 陰陽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形寒肢冷,潮熱盜汗,面浮肢腫,咳喘氣促
    • 舌脈:舌淡少津,脈微細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勞瘵以「補虛培元、殺蟲除癆」為基本原則,具體治法包括:

  1. 滋陰降火:適用於陰虛火旺者,常用方如秦艽鱉甲散、清骨散等。
  2. 益氣養陰:適用於氣陰兩虛者,常用方如保真湯、人參養榮湯等。
  3. 補益脾腎:適用於脾腎虧虛者,常用方如補天大造丸。
  4. 殺蟲解毒:配合使用具有殺蟲作用的藥物,如百部、白及、獺肝等。

此外,古代醫家亦重視食療調養,如服用鰻魚、甲魚等滋陰補虛之品,以輔助藥物治療。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勞瘵有諸多論述,如:

  • 《濟生方》:「夫勞瘵一證,為人之大患,凡受此病者,傳變不一,積年染疰,甚至滅門。」
  •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描述其症狀為「寒熱盜汗,夢與鬼交,遺洩白濁,發乾而聳,或腹中有塊,或腦後兩邊有小結核,連複數個,或聚或散,沈沈默默,咳嗽痰涎,或咯膿血,如肺痿、肺癰狀,或復下利,羸瘦睏乏。」

勞瘵作為古代難治之病,其理論與治療方法至今仍對中醫臨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