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勞者溫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勞者溫之

定義與出處
「勞者溫之」為中醫重要治療原則之一,首載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「溫補法」範疇。其核心在於針對因過度勞累、久病或先天稟賦不足導致氣血耗損、陽氣虛衰之證,選用甘溫性質的藥物或方劑,以補益正氣、恢復機能。此原則體現中醫「虛則補之」「損者益之」的治療思想,尤其重視脾胃中氣與元氣的調養。

病理機制
中醫認為,「勞」泛指過度消耗,包括形勞(體力勞損)、神勞(思慮過度)、房勞(腎精虧虛)等。此類耗傷多先損及脾氣,後累及肺、腎,形成「氣虛發熱」或「陽虛內寒」之證。如《內經》所言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,長期勞累可使陽氣亢張外越,表面見虛性熱象(如低熱、汗出),實則本質為氣虛不固,故需以溫補藥物斂陽歸元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要點
典型證候包括:

  1. 中氣不足型:身熱自汗、渴喜熱飲、少氣懶言、倦怠乏力、舌淡苔白、脈虛大。此屬「氣虛發熱」,因脾胃虛弱,清陽下陷,陰火內生所致。
  2. 陽虛內寒型: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食少便溏、脈沉遲無力。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者,陽氣衰微,失於溫煦。

常用方藥與治法

  1. 甘溫除熱法:適用於氣虛發熱證,代表方為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之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)。方中黃芪、人參甘溫益氣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佐陳皮理氣防滯,共奏補中氣、退虛熱之效。
  2. 溫補脾腎法:若兼見腎陽不足,可選附子理中湯(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或右歸丸(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、杜仲、肉桂、附子),溫補命門之火。

理論延伸
此原則與「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相呼應,強調氣虛者當以溫性藥物補氣助陽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提出「陽非有餘,真陰不足」,進一步完善溫補理論,主張陰中求陽,如大補元煎(人參、熟地、山藥、杜仲)即體現此思想。

現代應用
現代常見於慢性疲勞綜合徵、功能性發熱、貧血等屬氣虛或陽虛者。臨床須注意辨別虛實,若外感邪盛或陰虛火旺者,則非「溫之」所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