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牢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牢脈
牢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其特徵為脈位深沉,近似於沈脈或伏脈,但重按時則顯現實大、弦長之象。此脈象主陰寒內盛、氣血凝滯,常見於陰寒內實之證,如疝氣、症瘕積聚等病症。
脈象特徵
牢脈之形,似沈似伏,須重按方得。其體實大弦長,按之滿指有力,與沈脈、伏脈有別:
- 與沈脈之別:沈脈如綿裹砂,內剛外柔,然未必兼見大弦之象;牢脈則必兼實大弦長,且重按時力道更顯。
- 與伏脈之別:伏脈須推筋至骨始得,其形隱伏難尋;牢脈雖位沈,但稍重按即清晰可辨,脈勢強勁。
臨床意義
牢脈多因陰寒內結、氣血凝滯所致,常見於以下病機:
- 陰寒內實:寒邪深伏於裡,陽氣受遏,氣血運行不暢,脈道緊束而見牢象。
- 疝氣症瘕:寒凝肝脈或氣滯血瘀,形成積聚包塊,脈象多牢而有力。
- 頑疾痼冷:久病陽虛,寒痰瘀血內停,脈象沉牢,提示病邪深痼。
古籍論述
《脈訣匯辨》云:「似沈似伏,牢之位也;實大弦長,牢之體也。」強調牢脈須與沈、伏二脈細辨,其關鍵在於重按時實大有力,與沈脈之柔中帶剛、伏脈之隱匿難尋迥異。
牢脈為陰寒內盛之候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寒凝、氣滯、血瘀等病機,以助診斷與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