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癆蟲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癆蟲病

癆蟲病,又稱癆病、肺蟲病,屬中醫癆瘵病證範疇,其病因多與「癆蟲」(即結核桿菌)侵襲有關,並伴隨氣血虧虛、陰精耗損等病理變化。歷代醫家如《石室秘錄》、《血證論》等典籍對此病有詳細論述,認為其病位主要在肺,亦可累及五臟,形成虛損勞傷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癆蟲病的發生與內外兩因相關:

  1. 外因:癆蟲(瘵蟲)侵襲,多由正氣不足,感染癆蟲所致。癆蟲侵肺,久則耗傷肺陰,甚則傳變他臟。
  2. 內因:稟賦不足、勞倦過度、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等,導致氣血陰精虧虛,正氣衰弱,難以抗邪,使癆蟲得以滋生。

其病機主要為「陰虛火旺」,癆蟲蝕肺,肺陰虧損,久則及腎,形成肺腎陰虛;亦可影響脾胃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,終致五臟俱損。

臨床表現

癆蟲病的症狀複雜多變,可歸納如下:

  • 肺系症狀:咳嗽、咯血、聲嘶、胸悶、氣短,甚則痰中帶血或大量咯血。
  • 全身虛損:面色乍赤乍白,或青黃不澤,形體消瘦,發焦舌燥,潮熱盜汗,午後顴紅。
  • 精神情志異常:煩夢不寧,驚悸怔忡,常懷忿怒,喜見人過,甚則夢見亡者。
  • 兼見他證:遺精白濁、腹中有塊、腦後結核(瘰癧)、唇口生瘡等。

《血證論》指出:「癆蟲居肺葉間,咯血聲嘶者,皆能治之。」說明癆蟲病的核心病位在肺,但病久可影響全身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癆蟲病,強調「補虛」與「殺蟲」並行,不可偏廢。常見治法如下:

1. 滋陰降火,補益肺腎

癆蟲病多屬陰虛火旺,故需滋養肺腎之陰,兼清虛熱。常用方劑:

  • 月華丸:養陰潤肺,止咳止血,主治肺陰虧損型癆病。
  • 黃芪益損湯:益氣養陰,適用於氣陰兩虛者。
  • 坎離膏:滋腎水,降心火,適用於陰虛火旺、心腎不交者。

2. 殺蟲祛邪

癆蟲為致病主因,故需配合殺蟲之法。古籍記載多選用動物藥或特殊食材:

  • 鰻魚療法:「多食鰻魚肉,既有滋補,又善殺癆蟲。」或取鰻魚骨燒黑研末,配合鱉甲、人參、當歸等煎服。
  • 金蟾丸:專事殺蟲,可間服輔助。
  • 金線蛙:燒服亦有殺蟲之效。

3. 調理氣血,扶正固本

若久病氣血大虧,需大補元氣,如:

  • 太平丸:補氣養血,調和臟腑,適用於癆病後期氣血衰敗者。
  • 鱉甲散:軟堅散結,養陰清熱,適用於癆病兼有痰核、癥塊者。

預後與調養

癆蟲病屬慢性虛損性疾病,治療需耐心調理,尤重飲食滋補與精神調攝。傳統中醫強調「藥食同源」,除藥物治療外,可適當選用滋陰潤肺之品,如百合、銀耳、山藥等,以輔助恢復正氣。

癆蟲病與現代醫學的肺結核相似,但中醫治療更注重整體調理,結合補虛與殺蟲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歷代醫家經驗顯示,正確辨證用藥,配合適當食療,可有效改善症狀,促進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