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癆火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癆火喉

癆火喉為中醫喉科病名,屬虛癆喉痛範疇,多因久病虛損、肺腎陰虧,陰虛火炎上灼咽喉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喉科金鑰》,其載:「痰火虛癆,咳損肺金而喉痛者。乃水竭於下,火浮於上。」指出病機根源在於肺腎陰液耗傷,虛陽無制,上擾咽喉,發為疼痛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稟賦不足、勞倦內傷,或久病咳喘、肺癆傳變,致肺陰虧虛,金不生水,累及腎陰。腎水不足則相火妄動,循經上炎,結於咽喉;肺陰虛損則咽喉失濡,虛火灼絡,故見喉痛乾燥,甚則黏膜萎紅、潰瘍隱隱。此證與西醫結核性咽炎、喉炎相似,多伴隨潮熱盜汗、顴紅咳血等陰虛癆嗽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1. 主症:咽喉乾痛隱隱,午後加重,黏膜淡紅或微腫,表面或有潰瘍灰白。
  2. 兼症:咳嗽少痰,痰中帶血,聲音嘶啞,形瘦顴紅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病位:病標在咽喉,病本在肺腎,涉及陰分虧虛與虛火浮越。

治法方藥
治宜滋陰降火、潤肺利咽,以「金水相生」為原則。

  • 主方:百合固金湯(《慎齋遺書》)加減,方中百合、生地、熟地滋肺腎之陰;玄參、麥冬清虛熱;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;桔梗、甘草利咽止痛。若陰虛甚者,可加龜板、阿膠;虛火亢者加知母、黃柏。
  • 變證:若兼肺氣虛弱,氣短自汗,合生脈散;若痰中帶血明顯,加白及、藕節斂肺止血。

古籍佐證
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陰虛喉痹,皆由勞傷損肺,腎水枯涸,龍雷之火上炎。」強調補腎填精為治本之要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虛火喉痛,必見陰虛之脈證,不可妄用苦寒。」進一步釐清此證與實火喉痺之別。

癆火喉之辨治,重在明辨虛實,標本兼顧,以養陰為根,降火為輔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