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癆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癆瘵
癆瘵,又稱勞瘵,屬中醫內科病證範疇,首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科》。其病機以陰虛火旺、氣血耗損為核心,臨床表現多見虛勞羸弱、咳嗽咯血等症,與現代醫學之肺結核(癆病)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理論更強調整體臟腑功能失調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正氣虛弱:稟賦不足、久病體虛,或過度勞倦,耗傷氣血陰液,致肺腎陰虛,虛火內灼。
- 癆蟲侵襲(傳染因素):中醫古籍稱「癆蟲」或「屍蟲」,認為此邪氣乘虛侵入人體,伏於肺腑,耗蝕陰精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,肝火犯肺,加重陰虛火旺之勢。
- 飲食勞倦:脾胃受損,氣血生化不足,久則累及肺腎,形成虛損。
臨床表現
明代《明醫雜著》詳述其症:「睡中盜汗,午後發熱,哈哈咳嗽,倦怠無力,飲食少進,甚則痰涎帶血,咯吐出血;或咳血、吐血、衄血,身熱,脈沈數,肌肉消瘦。」具體可分:
- 肺陰虧虛:乾咳少痰,聲嘶咽燥,午後潮熱,顴紅盜汗。
- 陰虛火旺:咳血鮮紅,胸脅灼痛,心煩失眠,舌紅絳少苔。
- 氣陰兩虛:咳嗽無力,氣短聲低,自汗畏風,形瘦神疲。
- 陰陽兩虛:咳逆喘息,形寒肢冷,面浮肢腫,脈微細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「補虛培元、抗癆殺蟲」為原則,分證施治:
- 肺陰虧損
- 治法:滋陰潤肺。
- 方藥:月華丸加減(天冬、麥冬、生地、熟地、沙參、川貝等)。
- 陰虛火旺
- 治法:滋陰降火。
- 方藥:百合固金湯合秦艽鱉甲散(百合、玄參、鱉甲、知母、地骨皮等)。
- 氣陰耗傷
- 治法:益氣養陰。
- 方藥:保真湯加減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五味子、阿膠等)。
- 陰陽兩虛
- 治法:溫補陰陽。
- 方藥:補天大造丸(鹿角膠、紫河車、龜板、枸杞子等)。
古籍論述
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癆瘵主乎陰虛」,治療需注重滋陰清熱;《醫學入門》則提出「癆瘵至後期,五臟皆損」,需兼顧脾腎調補。此外,針灸可配合選用肺俞、膏肓、足三里等穴,以扶正祛邪。
癆瘵之病,病程纏綿,中醫強調早期調理與整體辨治,透過滋陰、清熱、補氣等法,以恢復臟腑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