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醪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醪酒

醪酒為中醫傳統藥酒之泛稱,指以酒為溶媒,浸泡或煎煮藥材所製成之藥用酒劑。《素問·玉版診要》記載:「其見大深者,醪酒主治,百日已。」說明其於治療深重病證時具有獨特療效,需長期服用以達治療目的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醪酒之應用源於中醫「酒為百藥之長」的觀念。酒性溫熱,具辛散通行之效,能引藥上行、助藥力透達經絡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云:「酒,升陽發散,其氣燥熱,勝濕祛寒,能開怫鬱而消沉積。」故醪酒尤適用於氣血瘀滯、風寒濕痹等證。

製法與分類

  1. 浸泡法:將藥材浸入白酒或黃酒中,密封貯藏,使有效成分溶出。如當歸酒、枸杞酒等。
  2. 煎煮法:藥材與酒同煎,濃縮後服用,多用於補益類方劑。
  3. 發酵法:以穀物與藥材共釀,如《千金方》所載之五加皮酒。

依功效可分為:

  • 祛風除濕類:如獨活寄生酒,主治風濕痹痛。
  • 活血化瘀類:如三七酒,用於跌打損傷。
  • 補益氣血類:如人參酒,適氣虛乏力者。

臨床應用

醪酒於中醫臨床多用於:

  • 痹證:借酒行散之力,助祛風濕藥通絡止痛。
  • 虛勞:以酒載藥,增強補益藥之溫養功效。
  • 婦科病:如當歸酒調經,取其活血溫經之性。
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載「紅藍花酒」治婦人腹中血氣刺痛,即為醪酒典型應用。

藥性特點

醪酒兼具「酒性」與「藥性」,其效速而持久。酒能行藥勢,使藥力直達病所;然其性偏溫燥,故陰虛火旺者須慎選方藥配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