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吞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吞酸

病證名,指婦女分娩後出現胃酸上逆、噯腐吞酸之症,屬中醫「胃脘痛」「噯酸」範疇,多與產後氣血失調、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滯火鬱:產後氣血虧虛,若情志不暢,肝氣犯胃,或痰濕內阻,鬱而化火,胃失和降,酸水上逆。如莊複嚴《婦科百辨》所言:「此胃中積痰滯火所致。」
  2. 飲食積滯:產後脾胃虛弱,過食肥甘厚膩,運化不及,宿食停滯,腐熟失常,遂生噯腐吞酸、脘腹脹滿等症。
  3. 中焦虛寒:部分產婦素體陽虛,產後更傷脾胃,陰寒內生,胃氣不降,反見泛酸清冷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痰火鬱結證

    • 主症:吞酸嘈雜,胃脘灼痛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清火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:七氣湯合二陳湯加減(如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黃連、吳茱萸)。
  2. 食積停滯證

    • 主症:噯腐吞酸,脘腹脹滿,不思飲食,大便酸臭,舌苔厚膩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健脾和胃。
    • 方藥:異功散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)加山楂、神麴、麥芽;若積滯甚者,可佐保和丸。
  3. 脾胃虛寒證

    • 主症:泛吐清酸,喜溫喜按,食少乏力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健脾益氣。
    • 方藥:香砂六君子湯或理中湯加減。

古籍參考

《婦科百辨》直指痰火為患,以七氣湯(疏肝理氣)合二陳湯(化痰燥濕)治之;若因食滯,則宗《脾胃論》消補兼施之法,如異功散調理中焦。此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「吞酸雖有寒熱之分,然總以脾胃為本」,臨證需辨虛實寒熱。

附:相關中醫名詞

  • 噯腐:胃中腐敗食物氣味上逆,多屬食積。
  • 嘈雜:胃中空虛似飢非飢,伴灼熱感,常見於痰火或陰虛證。
  • 肝胃不和:情志抑鬱導致肝氣橫逆犯胃,亦為產後吞酸常見病機之一。